:::
:::
文物館外觀
入口高聳的門廊
方格門窗
簡化的斗拱與飛簷
五樓中庭的天井
文物館外觀
入口高聳的門廊
方格門窗
簡化的斗拱與飛簷
五樓中庭的天井
1  /  5

大氣恢閎──王大閎與文物館

大氣恢閎──王大閎與文物館(文物館週記008)
 
王大閎先生(1917-2018)是臺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教育的建築師;第一屆建築金鼎獎的得主;二○一三年更獲得行政院文化獎。其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國父紀念館;較不為人知悉的則是中央研究院的歷史文物陳列館。


(圖一:文物館外觀)

王大閎的建築語言是「簡單‧自然」,不做多餘的設計,明顯受包浩斯(Bauhaus)學風的薰陶。中央研究院院內有多棟建築出自其手,歷史文物陳列館於一九八六年竣工。必須先說明的是:一九九七年文物館重新整修,所以樣貌有些改變。
(圖二:入口高聳的門廊)           (圖三:方格門窗) 
 
文物館的外觀正如王大閎其名,大氣恢閎。建築外觀整齊方正,高聳穩重(圖一)。大樓入口處的遮陽雨庇將柱子提昇至三樓,形成壯觀的門廊(圖二)。大樓四周利用突顯的混凝土梁柱和小方格作為基本單元,形成比例細長的門窗(圖三)。而順著外牆四角上突顯的梁柱向上爬升,即可仰望樓頂簡化的斗拱及其所支撐的飛簷(圖四)。在五樓的中庭則設了天井,讓陽光自然流瀉(圖五)。這些特徵再再說明,他企圖將古建築的元素融入現代建築中。現在,這棟七層樓的建築,一二樓是文物館的展示空間,三至七樓為辦公室及研究室。當然,他將冷氣口放在下方的「特色」,在文物館也可以看到。

          (圖四:簡化的斗拱與飛簷)    (圖五:五樓中庭的天井)
                                   
王大閎曾進入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師從德國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並以第一名畢業,當年的同學包括貝聿銘(1917-2019)。父親王寵惠(1881-1958)為法學專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DRM)

歷史文物陳列館──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