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番社采風圖-迎婦
番社采風圖-迎婦
1  /  1

平埔族的結婚進行曲

名  稱: 番社采風圖-迎婦
典 藏 號: 85361
年  代: 清乾隆年間1744-1747年
尺  寸: 高40.5,廣29.5公分
題詞內容: 迎婦「彰邑東螺西螺大武郡半線等社取彰迎婦名為牽手」

《番社采風圖》乃是民國24年(1935年)義大利人羅斯(Ros)贈予本所民族學組之圖冊(羅斯原為社會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屬於該所民族學組,後來社會科學研究所改組,民族學組的人員與圖書乃一併加入歷史語言研究所)。此一圖冊共計有冊頁十八幅,包含風俗圖十七幅,以及基隆至彰化地圖一幅。根據本所研究員杜正勝先生的考證,該圖冊為清代乾隆年間之巡臺御史六十七使臺期間(1744-1747年)命畫工所作。

「迎婦」為其中之第十三幅。畫面呈現的主題是平埔族的迎親景象。此圖雖名為「迎婦」,但實際上是「迎夫」。台灣南北平埔族的家庭制度雖有不同,但是大體而言是以女性為主,屬母系社會。畫面中的新婚夫婦乘四人扛之板棚,妻前夫後。新娘頭戴羽冠,著露臍短衣,鳴鑼舉旗浩浩蕩蕩地迎娶新郎,攜手同歸,故曰「牽手」。

平埔族人的夫妻關係與漢人不同,據荷蘭傳教士Candidius記錄的新港社生活;丈夫要進入妻子居室前,要先行通報,待其他女姓退出後始得進入,而且婦女要到36歲以後才准生子。而據《番社采風圖考》中所載,較粗重的農事其實是由女性來承擔,男性只負責送點心吃食。雖然如此,在其他的冊頁中,我們還是可以見到男性擔任村莊巡守,以及打獵捕魚的畫面。

此外在「迎婦」這件作品中,我們還可以見到平埔族人的建築結構和衣飾特徵。在居室方面,平埔族房屋有兩種典型建造方式:一是在夯實的並於表層砌有青石的台基上架屋,或是直接用干欄式高架結構建屋。這兩種方式都是為了因應台灣高溫高溼、易生蟲蚊蚋的環境之故。屋舍本體以竹片為壁,結茅草為頂,前廊設木梯以供上下出入。

在衣飾上,各種文獻有不同的說法,似乎在早期平埔族有裸身的傳統,隨著漢化日深,衣著也有增加的趨勢。不過在此件作品中並沒有全裸者,幾乎都著盛裝,僅有幾人裸露上半身而已。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發現,平埔族男性與漢人最大的差異在平埔族男性不蓄鬍,並且貫耳,戴大耳環,頭梳雙髻或披髮剪短呈頭陀狀。

此圖的命名也反應了六十七的矛盾;當一個身居內地,生活習慣與平埔族人迥異的滿清大員面對此異俗,縱然眼見番婦「迎夫」,但卻無法自主的要將之解釋成「迎婦」,帶著絕對主觀來認知此一「異象」,足見在主事者心中仍無法擺脫既有的倫理概念。
(陳衍志)

參考資料:
1.杜正勝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珍藏史料暨典籍系列之一)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
2.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