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大禹的腳步──禹跡圖
追隨大禹的腳步──禹跡圖(文物館週記125)
今年五月的台灣不僅熱,梅雨也不來了,水庫缺水,溫度急速升高,可能有乾旱,洪水氾濫的機率可能極低;但是,若把目光轉移到中國黃河流域,洪水甚至改變了整個黃河河道經過的府州縣,因此有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出現在遠古時期,更者,這樣的事蹟被記載在中國古代經典《尚書‧禹貢》當中。
〈禹貢〉主要傳達著一種中國文人的世界觀與政治地理觀,而這樣的思想到了南宋不斷地被強化,不但寫入文獻之外,也刻進石碑,供人拓印學習。刻有「禹跡圖」的石碑現在設置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該地於宋代集結府學、文廟與碑林於一身,是當時應試學子汲取知識最重要的文教場所。
地圖範圍北起受降城(今內蒙古自治區狼山西北),西北抵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東北到遼水(今遼河),南至瓊州(今海南省),主要以〈禹貢〉內容為藍本,將當時的疆域分成九州(傳說中禹帝劃分的九個行政區)、九山(九座東西向主要山脈)、九水(九條主要河川與各水系的源流),部分地名混用唐、宋兩代名稱。一如圖說所示:「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禹跡圖」可說是神話傳說與實際地理的混合體。
圖一:禹跡圖圖說。內容說明地圖資料來源,並指出地名兼採古今。
事實上,宋代時即發現該圖內容有誤,以現代科技檢視,更能找出其中許多不精準的地理位置。例如,史丹佛大學圖書館將禹跡圖與Google Earth的測繪進行比對,在線上資料庫的對比圖調整焦距及圖層透明度,可細看與古今地圖的相差與相符之處。
然而這些錯謬的背後,卻是遵循大禹時代地理概念的繪圖理念;例如黃河起於崑崙山,但該圖標示的黃河源頭卻是積石山──這便是〈禹貢〉所述大禹治黃河的起點。另一方面,對照該圖與今日遙測技術繪成的地圖,我們可以發現禹跡圖高度接近真實的水系分布與海岸線。英國漢學名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即讚嘆這張地圖體現了領先西方的繪製技術,是「當時全球文化中最了不起的製圖作品」。
把「禹跡圖」放回它的時代,南宋因女真入侵中原,退居淮河以南。然而上至帝王,下至參加科舉的學子們,依舊懷抱著國勢再興的盼望,盼望大宋回到禹帝平治水患,百姓安居九州,四夷來朝的理想境界。這張地圖或許也可說是南宋統治階級與知識分子心中的一張政治夢想藍圖吧!(LCM+WRJ)
圖二:積石山──這便是〈禹貢〉所述大禹治黃河的起點
延伸閱讀:
今年五月的台灣不僅熱,梅雨也不來了,水庫缺水,溫度急速升高,可能有乾旱,洪水氾濫的機率可能極低;但是,若把目光轉移到中國黃河流域,洪水甚至改變了整個黃河河道經過的府州縣,因此有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出現在遠古時期,更者,這樣的事蹟被記載在中國古代經典《尚書‧禹貢》當中。
〈禹貢〉主要傳達著一種中國文人的世界觀與政治地理觀,而這樣的思想到了南宋不斷地被強化,不但寫入文獻之外,也刻進石碑,供人拓印學習。刻有「禹跡圖」的石碑現在設置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該地於宋代集結府學、文廟與碑林於一身,是當時應試學子汲取知識最重要的文教場所。
地圖範圍北起受降城(今內蒙古自治區狼山西北),西北抵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東北到遼水(今遼河),南至瓊州(今海南省),主要以〈禹貢〉內容為藍本,將當時的疆域分成九州(傳說中禹帝劃分的九個行政區)、九山(九座東西向主要山脈)、九水(九條主要河川與各水系的源流),部分地名混用唐、宋兩代名稱。一如圖說所示:「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禹跡圖」可說是神話傳說與實際地理的混合體。
圖一:禹跡圖圖說。內容說明地圖資料來源,並指出地名兼採古今。
事實上,宋代時即發現該圖內容有誤,以現代科技檢視,更能找出其中許多不精準的地理位置。例如,史丹佛大學圖書館將禹跡圖與Google Earth的測繪進行比對,在線上資料庫的對比圖調整焦距及圖層透明度,可細看與古今地圖的相差與相符之處。
然而這些錯謬的背後,卻是遵循大禹時代地理概念的繪圖理念;例如黃河起於崑崙山,但該圖標示的黃河源頭卻是積石山──這便是〈禹貢〉所述大禹治黃河的起點。另一方面,對照該圖與今日遙測技術繪成的地圖,我們可以發現禹跡圖高度接近真實的水系分布與海岸線。英國漢學名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即讚嘆這張地圖體現了領先西方的繪製技術,是「當時全球文化中最了不起的製圖作品」。
把「禹跡圖」放回它的時代,南宋因女真入侵中原,退居淮河以南。然而上至帝王,下至參加科舉的學子們,依舊懷抱著國勢再興的盼望,盼望大宋回到禹帝平治水患,百姓安居九州,四夷來朝的理想境界。這張地圖或許也可說是南宋統治階級與知識分子心中的一張政治夢想藍圖吧!(LCM+WRJ)
圖二:積石山──這便是〈禹貢〉所述大禹治黃河的起點
延伸閱讀:
- 美國國會圖書館「禹跡圖」高解析度圖檔。
- 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著,楊惠君譯,2015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