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華夷圖」認識中國的鄰居
從「華夷圖」認識中國的鄰居
從「華夷圖」認識中國的鄰居
從「華夷圖」認識中國的鄰居
1  /  2

從「華夷圖」認識中國的鄰居

從「華夷圖」認識中國的鄰居(文物館週記126)

最近朝鮮半島的議題非常火熱,在廢核的國際新聞的轟炸之下,邀請各位一起閱讀宋代一張地圖「華夷圖」,看看當時的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為何?更進一步說說這張地圖值得一談的原因。

請各位把眼光移向地圖的東北角。「沃沮、新羅、百濟、高麗平壤」;是不是有點熟悉又不太熟悉呢?「平壤」是最近最熱門的地點,現在是北韓的首都。「新羅、百濟、高麗」是中國漢魏晉南北朝分別統治朝鮮半島一隅的國家,最後新羅與唐帝國結盟消滅百濟、高麗,統一半島約三百年時間。「沃沮」發跡得比這三國都稍早,是居住在半島北邊的部落。

這幾個不同時期的國家與中國的關係為何?「遼海之東,周封箕子於朝鮮,漢置樂浪等四郡,高麗在遼東之東千里,東晉以後居壤,世受中國封爵,稟正朔。」述明朝鮮半島三國時代(427-660)各國的統治疆域,及其與中國的淵源。(圖一)這樣將不同時代的統治者並列在一張地圖當中,或許是一種另類的政治地理學知識的資料庫。

圖一:朝鮮半島解說文字

除了政治地理概念之外,華夷圖也講述了特定地域的時間推演。地圖北邊出現長城的標示,並輔以圖說:「古長城蓋戰國時趙築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闊以備。胡燕亦築媯州之北至遼東,秦城起臨洮入高麗,漢繕塞桓因河為固。後魏築馬邑六鎮,北隋築靈州懷遠河外。」概述長城修築的歷史。

最後,這張地圖也補足了「禹跡圖」略過不畫的國界,畫出疆域界線,呈現國防格局。同時,圖上標記五百多個地點,如行政區域、地名、山脈、河流、湖泊等。

圖二:長城解說文字

據圖中文字,「華夷圖」比「禹跡圖」晚了半年,成於阜昌七年(南宋紹興六年,西元1136年)十月,內容據唐代賈耽(730-805)「海內華夷圖」所繪。「海內華夷圖」已不見蹤跡,而由傳世的「華夷圖」保存了唐宋時期的地理觀念與政治思想。如同「禹跡圖」,「華夷圖」也蘊含著當時的政治觀。「禹跡圖」投射的是亙古不變,九州統一的理想世界;「華夷圖」則進一步強化了這樣的理想,構築出以中原為中心(也正是地圖中心點),國家中央仍能掌控四方夷邦的政治願景。(LCM+WRJ)

延伸閱讀:
  1. 美國國會圖書館「華夷圖」高解析度圖檔。
2. 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著,楊惠君譯,2015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