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富有之罪 - 從《大義覺迷錄》談明清財富觀的演變

主講人:邱澎生

貧富不均,一直是人類社會常存的現象;如何弭平窮人與富人兩者間實存的矛盾與對立?乃至如何應付貧富不均所引發的社會不安與衝突?不僅困擾釵h當事人,也一直是政治人物與社會菁英所亟欲處理的重要課題。富人,究竟該不該為窮人的貧困處境負責?若答案是肯定的,則要富人為窮人在法律或稅賦上盡到何種義務?而若答案是否定的,則富人又為何無需背負實質或道義上的責任?在貧富不均的問題上,富人有罪嗎?在台灣當代社會?,似乎愈來愈少人會對此提出質疑,但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大多數時間?,這其實是經常出現的重要話題。

在十八世紀前半的清朝雍正年間,一部奇特的審訊答辯書《大義覺迷錄》,便記載了雍正皇帝和曾靜對「富人之罪」問題的一段有趣對話,就富人該盡該負的義務與責任,展開了一場嚴肅而認真的辯論。

在這場辯論中,人犯曾靜認為:富人的為富不仁,正是造成貧不均的禍首;但雍正卻認為:窮人其實是咎由自取,該為自己的懶惰、愚笨負責,而富人的成市h是因為本身的聰明與勤奮,財富正是上天恩賜富人的禮物。

雍正這席話,不但為富人辯護,更賤踏窮人的尊嚴,和傳統中國政治人物一般本循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理想,可說是大相逕庭。將這段因為審訊而來的辯論文字,放在十六至十八世紀明清市場經濟有長足發展的大環境做分析,則此番論辯更顯得耐人尋味。七月二十四日,本所副研究員邱澎生先生將據此引導我們撫今思昔,認識古今社會是如何看待貧富不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