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女為父報仇圖
七女為父報仇圖局部
七女為父報仇圖
七女為父報仇圖局部
1  /  2
:::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七女為父報仇

「圖像」──這是一種最好的宣傳方式,卻也是一種最壞的記錄方式。圖像讓不識字的人也可以一目了然,但圖像若沒有輔以文字說明,經年累月,很容易產生記憶的斷層;當時大家都能知曉的圖像內容,如今因不見於傳世文獻,已不為人所知了。

上面這幅漢畫像,以往學者都僅能「望圖生義」的說是「水陸攻戰圖」或「橋上戰爭圖」,現在經邢義田老師的考證,發現這是一個僅有圖像傳世,而史籍已失傳的故事,其內容是描述漢代七名女子為父親報仇的故事。

畫像中央是一座有欄杆的拱橋,橋上一輛馬車受到五個女孩前後包圍攻擊,橋下另有兩女孩乘船,左右夾擊落水的車主。類似的構圖在漢代的壁畫和畫像石上有十幾個例子,在曹操墓裡也有。根據這些例子上的畫像和榜題文字,我們可以復原「七女為父報仇」的部分故事:「長安令」當是冤殺了七女的父親,這七個女孩因此決定「血債血還」。她們利用長安令(曹操墓所出的七女畫像石上刻「咸陽令」)的馬車經過渭水橋時,在橋上前後包圍攔阻,迫其跌落河中,並在橋下埋伏兩個女孩乘船,伺機攻擊,終於刺殺長安令,報了殺父之仇。

在漢代為了替親人報仇而殺人是不乏其例的,因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孝道的表現。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知道,在漢代「報殺父之仇」其實並不限於男子,女子為父、為夫或為子報仇,同樣受到高度的讚揚。

「圖像」這種肩負社會教育的功能在現今臺灣的廟宇、祠堂、墳坵前還是可以看到,同樣是「忠孝節義」的故事,也同樣用雕刻或彩繪的方法呈現,可見這種用圖像教孝教忠的「共同記憶」還是很頑強的。(DRM)



期間
漢代
出土地
山東嘉祥

その他のコレクションアイ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