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山文化的紅色陶鬹
龍山文化的紅色陶鬹
龍山文化的紅色陶鬹
龍山文化的紅色陶鬹
1  /  2

龍山文化的紅色陶鬹

龍山文化的紅色陶鬹(文物館週記097)

每一種文物都有其生命期,有些文物可謂源遠流長,如鼎形器,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廟宇裡的香爐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有些器物則「曇花一現」,如陶鬹(音同規),只出現在六千至四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不為之後的商朝所「容納」。所以,器物生命期的長短是否有道理可言,是其本身功能的良窳;還是被外來的強勢文化所特意屏除掉的呢?實在值得思索。

紅陶鬹

一九三○年代史語所發掘山東歷城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出土了最早經科學考古發掘的陶鬹,考古報告《城子崖》依據《說文解字‧鬲部》的解說,首次將此類器物命名為陶鬹,並為後代學者所沿用。陶鬹有向上仰的流口,鋬(音同判,即把手)呈繩索狀;下半部是鬲(音同立),由三個肥大的袋足(袋狀的足部)組成。其功用,有裝酒水或炊事的用具之說。

從城子崖遺址的陶鬹出土以來,至今已有一百多處遺址出土了陶鬹:東起海濱,西至陜西;北自遼東半島,南抵廣東嶺南。其分布地域相當廣泛,但分布地點卻不平均。主要還是集中在山東和江蘇北部,其他地區只有零星出土。山東地區出土的陶鬹不但數量多,而且開始的年代最早,形制也複雜,可知山東地區是陶鬹的起源地。

龍山文化素以黑陶著稱,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陶鬹都不是黑色的。文物館龍山文化區展出的三件陶鬹,有黃色、褐色和紅色。以紅色陶鬹為例(如圖),高28.2公分,有三袋足,腹部有二道弦紋,前胸及流口的尾端兩側,共有三個鉚釘狀裝飾。器背則有一繩索紋把手。外表則塗上紅色彩衣。不知不同的顏色是否有特殊的意涵?又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DRM)

龍山文化區──紅色陶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