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壞,她是我奶媽—從史語所藏蘇軾之乳母墓誌談傳統生育文化
講題: 她不壞,她是我奶媽—從史語所藏蘇軾之乳母墓誌談傳統生育文化
講者: 李貞德小姐(本所副研究員)
時間: 2002年7月20日 (為開館誌慶系列演講之一)
摘要: 在本館的豐碑拓片區中,由蘇軾親自撰文、書寫的<乳母任氏墓誌>,是一件很特別的文物。這不僅因蘇軾極富盛名,且撰文與書寫者為同一人的墓誌銘也很少見,更特別的是,本墓誌銘書寫的對象是奶媽。奶媽的形象是很複雜的,從這篇墓誌銘中,我們得以一窺奶媽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在家族中扮演角色,以及傳統的婦女生育文化。
文物館展出的文物有許多是非常值得去參觀的,譬如,去二樓的台灣史料區就可以從番社采風圖知道早期平埔族婦女是怎樣出去把她要的男人娶回家;右邊的拓片區則是告訴我們蘇東坡如何幫她的奶媽寫墓誌銘;而西南少數民族展區則表現出古代中國人本來是如何看待這些被認為是野蠻的少數民族;再走到內閣大庫區就可以瞧一瞧清朝的金榜長什麼樣子,還有關於雍正篡位之謎的康熙詔書也在那裡;另外珍貴的木簡文書也應該要去看看。
下到一樓呢就可以看到考古出土的殷商、龍山文物等。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下面地板都是透明玻璃,讓你感覺好像來到了考古現場。
開館的那個禮拜,我曾帶我的親戚朋友來參觀,我發現問最多的問題就是「這些都是真的嗎?」「這些文物和故宮的有什麼不同?」當然這些文物都是真的!和故宮最大的差別,就是文物都是研究人員親自考古發掘出來的,絕對不是人家進貢給皇帝的寶物。
這許多琳瑯滿目的展品使我受益良多,可以開拓歷史的知識。但是其中唯一和我的研究最有關的展品,只有這一件:蘇東坡替他奶媽任採蓮寫的墓誌銘<乳母任氏墓誌>。
從碑文可以瞭解這個奶媽的出身。任氏原來是蘇軾母親的丫鬟,隨蘇母嫁到蘇家後,作了蘇東坡的奶媽,蘇東坡長大後,任氏又撫養他的三個小孩,蘇東坡做官後轉任各地,奶媽一路陪著他。到最後死在蘇東坡做官上任的地方,於是蘇東坡寫這篇墓誌銘來紀念她。這就是這篇墓誌銘說的奶媽的故事。
有趣的是,這篇墓誌銘給我們奶媽的印象有什麼不一樣?我為什麼說:「她不壞,她是我奶媽?」其實奶媽的形象是很複雜的,從古到今,有的奶媽出身下層家庭,一開始主人家應該非常信任她,才會讓她來哺育小孩,在她撫養的孩子長大後,還可能介入主人家的事務。所以士大夫大都期望奶媽不要太多話太積極,他們對奶媽的印象也不太好。但是蘇東坡的墓誌銘讓我們發現:這個奶媽任氏當得很好。
我們可以從這個墓誌銘中得到什麼呢?
首先,從我的研究領域來看,就是生育文化與女性。
一、蘇東坡的奶媽原先是蘇母的婢女,奶媽的出身可說是較低的,與婢女同流。二、以前的人為什麼要雇奶媽?一種說法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身份地位,表示自己有資源養奶媽與小孩。另一種說法是:婦女哺乳時不容易懷孕,所以主婦想在生完一胎後趕快恢復生理週期,就讓奶媽來哺乳,以便早日恢復生產能力。
如果想要多生一點孩子,傳統中國社會許多不同的方式,例如房中術。如果婦女的身體有問題,就要調養身體。我要說的是,早期的文獻裡記載,若是想生小孩,要靠房中術,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配合下行房,「視其道理,同其快樂,有子賢良而老壽也。」生出來的小孩人格才優秀。所以擁有這些知識,負責生出好小孩的人是男性。可是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唐朝以後的資料,尤其是醫書裡出現許多婦人方(尤其是求子方),表示要生好小孩是女性的責任,房中術反而成為不太入流的東西。到現在女性都要背負生育的責任,忍受身體的痛苦。
那麼奶媽是如何介入主婦家庭呢?蘇東坡奶媽的例子可知,任氏原本是蘇母的陪嫁丫鬟。以前的人家在主婦剛懷孕時就會注意找奶媽,尤其是觀察家裡的婢女,必須找一個健康而且可靠的人。好女人的定義要「工巧勤儉」,沒有皮膚病、疤,身體健康,這樣乳汁才優。像「黃髮黑齒、目大雄聲、眼睛濁者、其椎象解,心不悅也;高鼻長口、脛多毛者、其手醜惡、皮厚骨強、齒愈口臭、色赤如稼,勝男也;身體恆冷、無有潤澤、皮瘦如雞,多病象也。」以上這些條件的女性就不適宜當奶媽。其實以上大多條件也適合用來挑老婆,其實人們挑奶媽,著眼的不只是健康,而是她要處於比較卑屈的角色,所以勝男的人不行。
符合以上這些條件的人,在懷孕期就找來,主婦分娩時也要協助生產。小孩生出後,產婆與奶媽就要幫忙產婦善後、清洗小孩、就開始哺乳了直到小孩長大為止。古時婦女生產時以產婦最重要,由產婆、奶媽幫忙抱腰或是抓著橫木生產,有的醫生還隔戶指導,小孩生出才幫忙,照顧者也都是女性。反而現在的醫療系統是很不尊重產婦的,台灣的剖腹產比例也最多。其實古代的生產方式可以做為現在的參考。
那麼奶媽有什麼好研究的?奶媽的責任很大,不只要餵飽小孩、注意小孩的安全、她必須是很細心、性情很穩定的人。等到小孩稍大後,奶媽要陪小孩玩。同時奶媽自己的小孩也要養。番社採風圖裡常看到婦女帶著小孩工作;有些畫像中的奶媽看來像外族人。從這些歷史的研究可以瞭解古人的生活習慣,現在圖像的資料很豐富,有心要研究奶媽的歷史、以及古人如何過家庭生活,可以利用這些資料。
總而言之,奶媽哺、乳、養之外,還要教養小孩,例如蘇東坡的奶媽,甚至王獻之的奶媽文化程度更高,「善草書」,甚至還能「解老子」。可知有時奶媽甚至形同小孩的童蒙師傅。賈男風的奶媽在八王之亂時,以機智救了賈南風。所以奶媽還有保護小孩的責任。其實奶媽介入主人家的事務甚深,在政治鬥爭中要保護主人,像賈南風的奶媽,有的甚至養主人遺孤,伺機報仇。所以奶媽不只負責養大小孩,簡直整個人生都與主人同進退。
那麼奶媽會得到什麼待遇?生則厚養,死後就紀念。奶媽不只被當成家人,像蘇東坡對奶媽絕不像對一個媽媽的小婢女,奶媽更像家裡的管家,甚至是一個長者。又例如漢武帝奶媽的兒子要起兵造反,要逐她出宮,臨走時再三回顧、哭泣,還給了她許多東西。漢武帝對這個從小把他養大的奶媽感情深厚,既使奶媽的兒子做了危害社稷的事情,還是捨不得殺她。
從這裡看得出來,奶媽與他養大的主人感情是很深厚的。而奶媽的兒子可能與小主人年齡相近,從小玩在一起,長大後奶媽自然也希望小主人提拔她自己的兒子。這種情形會引起其他士大夫的非議。另一種情形是奶媽死後服喪期是三個月。服喪的時間表示與亡者的親疏關係。到了魏晉南北朝,有些士大夫就提出非議,他們認為奶媽只是婢女,不應該為她服喪三個月。
這裡順便談「媽媽」、「奶媽」在傳統中國喪服禮儀中的問題。
原則上,應為父母服喪三年,若是父親在,為母親服喪只要一年。但是如果自己的母親不是妻是妾呢?情況就更複雜了。雖然生我的不是跟我爸爸結婚的那個人,但是我的媽媽要算是跟我爸爸結婚的那個人,叫做「嫡母」;而我的媽媽如果是妾的話,她死了我可以替他服喪服一年或三年嗎 ? 不行,因為我要服一年或三年的那個媽媽,是指我爸爸的太太。所以所有的主軸都是以爸爸作為主軸,看看跟他的親疏遠近關係,這也就是家父長的意思,家父是最主軸、最重要的。
那誰是我媽媽呢?生我的那個叫做「親母」,如果這個親母是大太太的話,那「嫡母」也是親母;但如果生我的不是嫡母,那就是「庶母」,但另外還有一個「嫡母」,就是我爸爸的大太太;那麼,如果我是妾生的,可是我媽媽一生下我就死掉了,沒有人能夠養我,所以我爸爸就找了另外一個妾來養我,這個妾我要叫他「祠母」,妾還是有名份的。可是如果母親死掉了,父親找一個婢女來養我,那就是「乳母」,而不是祠母了。每一個「母」,因為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不一樣,所以我為她服喪的時間也不一樣,並不因為我和她有多親而增加或減少,必需看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來決定。
這樣一個家父長的系統在士太夫之間就引起討論,究竟能不能替一個婢女服喪那麼久呢?能不能因為她是皇帝的奶娘,因為皇帝對其感念,就封她一個爵位呢?士大夫認為這樣是不行的,因為「專政在陰,山崩地裂」。所謂「陰」就是指女人,女人如果在朝,就會發生山崩、地震等,所以女人不可為政!而且奶媽為政也逾越了階級及性別的界線。不過士大夫雖極力反對,但對於國家而言,皇帝就是家父長,皇帝說的就算,所以有時奶媽還是可以當官。至於奶媽死後,則寫墓誌銘表達他們對於這個從小養他到大的奶媽的追念。
蘇東坡寫的這個墓誌銘為什麼為這麼有名、這麼重要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整個墓誌銘的內容都是他自己寫的,而且上面的書法也是他自己寫的,也就是撰跟書都是蘇東坡親自寫的。
「生則厚養,死則追念」,這其實是奶媽受到最大的待遇,但她的評價如何呢?有些人覺得非常重要,應該這樣尊重他,但有些人認為他這樣逾越了身份地位,逾越了性別的界線,她應該被打壓,被排除在外,不應該被服喪的,雖然有「母」之名,但畢竟這不是真正的「母」啊,不能因為有奶便是娘就替他服喪啊!這類的問題以前就一直被討論,評價一直不一,所以我才會說「他不壞,他是我奶媽。」她不是壞人,她是把我養大的這個「人」。
有了這樣的資料,有了這樣不同的評價,我們這樣研究研究,但說實話,我們真的知道任採蓮心裡在想什麼嗎?這其實也是我們做婦女研究、小人物研究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其實做墓誌銘的研究有很多地方可以探討,譬如說, 第一:誰是我的母親?這也就可以作婦女史或小人物的研究,只不過像做這種小人物或是邊緣人物的研究,當我們一直探討探討到最後時,可能還是無法理解這些人心裡在想什麼。譬如說這些被選上作為奶媽的女人,她們當然也有自己的小孩要養,而她們的奶要如何分配?要如何照顧小孩?他們懷孕、生產當時的心情如何,這些我們其實都無法瞭解,她們雖然有時會被紀錄在墓誌銘上,但這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孩所寫的,我們不能瞭解奶媽自己的小孩心裡的想法。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突破以往做小人物、婦女、邊緣人物研究的限制及困境。第二:拓片、墓誌銘的資料可以作家族史的研究,尤其是有大量墓誌銘出現的時候。第三:社會流動的研究。如何升遷、貶職,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這樣也就會出現一些地域的流動資料。第四:文學的研究。蘇東坡是用什麼樣的角度、語氣,用什麼樣的書法來敘述她的奶媽,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有了這些拓片、墓誌銘的資料,使的我們眼界開擴了許多,不再限於帝王將相的資料,許多市井小民的資料也都可以研究,甚至連奶媽如何哺乳、如何生小孩都可以作研究,現在不是已經出版了「乳房的歷史」嗎?所以有了這些資料,就可以從多方面研究,這也是我覺得歷史研究有趣的地方。
講者: 李貞德小姐(本所副研究員)
時間: 2002年7月20日 (為開館誌慶系列演講之一)
摘要: 在本館的豐碑拓片區中,由蘇軾親自撰文、書寫的<乳母任氏墓誌>,是一件很特別的文物。這不僅因蘇軾極富盛名,且撰文與書寫者為同一人的墓誌銘也很少見,更特別的是,本墓誌銘書寫的對象是奶媽。奶媽的形象是很複雜的,從這篇墓誌銘中,我們得以一窺奶媽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在家族中扮演角色,以及傳統的婦女生育文化。
文物館展出的文物有許多是非常值得去參觀的,譬如,去二樓的台灣史料區就可以從番社采風圖知道早期平埔族婦女是怎樣出去把她要的男人娶回家;右邊的拓片區則是告訴我們蘇東坡如何幫她的奶媽寫墓誌銘;而西南少數民族展區則表現出古代中國人本來是如何看待這些被認為是野蠻的少數民族;再走到內閣大庫區就可以瞧一瞧清朝的金榜長什麼樣子,還有關於雍正篡位之謎的康熙詔書也在那裡;另外珍貴的木簡文書也應該要去看看。
下到一樓呢就可以看到考古出土的殷商、龍山文物等。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下面地板都是透明玻璃,讓你感覺好像來到了考古現場。
開館的那個禮拜,我曾帶我的親戚朋友來參觀,我發現問最多的問題就是「這些都是真的嗎?」「這些文物和故宮的有什麼不同?」當然這些文物都是真的!和故宮最大的差別,就是文物都是研究人員親自考古發掘出來的,絕對不是人家進貢給皇帝的寶物。
這許多琳瑯滿目的展品使我受益良多,可以開拓歷史的知識。但是其中唯一和我的研究最有關的展品,只有這一件:蘇東坡替他奶媽任採蓮寫的墓誌銘<乳母任氏墓誌>。
從碑文可以瞭解這個奶媽的出身。任氏原來是蘇軾母親的丫鬟,隨蘇母嫁到蘇家後,作了蘇東坡的奶媽,蘇東坡長大後,任氏又撫養他的三個小孩,蘇東坡做官後轉任各地,奶媽一路陪著他。到最後死在蘇東坡做官上任的地方,於是蘇東坡寫這篇墓誌銘來紀念她。這就是這篇墓誌銘說的奶媽的故事。
有趣的是,這篇墓誌銘給我們奶媽的印象有什麼不一樣?我為什麼說:「她不壞,她是我奶媽?」其實奶媽的形象是很複雜的,從古到今,有的奶媽出身下層家庭,一開始主人家應該非常信任她,才會讓她來哺育小孩,在她撫養的孩子長大後,還可能介入主人家的事務。所以士大夫大都期望奶媽不要太多話太積極,他們對奶媽的印象也不太好。但是蘇東坡的墓誌銘讓我們發現:這個奶媽任氏當得很好。
我們可以從這個墓誌銘中得到什麼呢?
首先,從我的研究領域來看,就是生育文化與女性。
一、蘇東坡的奶媽原先是蘇母的婢女,奶媽的出身可說是較低的,與婢女同流。二、以前的人為什麼要雇奶媽?一種說法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身份地位,表示自己有資源養奶媽與小孩。另一種說法是:婦女哺乳時不容易懷孕,所以主婦想在生完一胎後趕快恢復生理週期,就讓奶媽來哺乳,以便早日恢復生產能力。
如果想要多生一點孩子,傳統中國社會許多不同的方式,例如房中術。如果婦女的身體有問題,就要調養身體。我要說的是,早期的文獻裡記載,若是想生小孩,要靠房中術,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配合下行房,「視其道理,同其快樂,有子賢良而老壽也。」生出來的小孩人格才優秀。所以擁有這些知識,負責生出好小孩的人是男性。可是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唐朝以後的資料,尤其是醫書裡出現許多婦人方(尤其是求子方),表示要生好小孩是女性的責任,房中術反而成為不太入流的東西。到現在女性都要背負生育的責任,忍受身體的痛苦。
那麼奶媽是如何介入主婦家庭呢?蘇東坡奶媽的例子可知,任氏原本是蘇母的陪嫁丫鬟。以前的人家在主婦剛懷孕時就會注意找奶媽,尤其是觀察家裡的婢女,必須找一個健康而且可靠的人。好女人的定義要「工巧勤儉」,沒有皮膚病、疤,身體健康,這樣乳汁才優。像「黃髮黑齒、目大雄聲、眼睛濁者、其椎象解,心不悅也;高鼻長口、脛多毛者、其手醜惡、皮厚骨強、齒愈口臭、色赤如稼,勝男也;身體恆冷、無有潤澤、皮瘦如雞,多病象也。」以上這些條件的女性就不適宜當奶媽。其實以上大多條件也適合用來挑老婆,其實人們挑奶媽,著眼的不只是健康,而是她要處於比較卑屈的角色,所以勝男的人不行。
符合以上這些條件的人,在懷孕期就找來,主婦分娩時也要協助生產。小孩生出後,產婆與奶媽就要幫忙產婦善後、清洗小孩、就開始哺乳了直到小孩長大為止。古時婦女生產時以產婦最重要,由產婆、奶媽幫忙抱腰或是抓著橫木生產,有的醫生還隔戶指導,小孩生出才幫忙,照顧者也都是女性。反而現在的醫療系統是很不尊重產婦的,台灣的剖腹產比例也最多。其實古代的生產方式可以做為現在的參考。
那麼奶媽有什麼好研究的?奶媽的責任很大,不只要餵飽小孩、注意小孩的安全、她必須是很細心、性情很穩定的人。等到小孩稍大後,奶媽要陪小孩玩。同時奶媽自己的小孩也要養。番社採風圖裡常看到婦女帶著小孩工作;有些畫像中的奶媽看來像外族人。從這些歷史的研究可以瞭解古人的生活習慣,現在圖像的資料很豐富,有心要研究奶媽的歷史、以及古人如何過家庭生活,可以利用這些資料。
總而言之,奶媽哺、乳、養之外,還要教養小孩,例如蘇東坡的奶媽,甚至王獻之的奶媽文化程度更高,「善草書」,甚至還能「解老子」。可知有時奶媽甚至形同小孩的童蒙師傅。賈男風的奶媽在八王之亂時,以機智救了賈南風。所以奶媽還有保護小孩的責任。其實奶媽介入主人家的事務甚深,在政治鬥爭中要保護主人,像賈南風的奶媽,有的甚至養主人遺孤,伺機報仇。所以奶媽不只負責養大小孩,簡直整個人生都與主人同進退。
那麼奶媽會得到什麼待遇?生則厚養,死後就紀念。奶媽不只被當成家人,像蘇東坡對奶媽絕不像對一個媽媽的小婢女,奶媽更像家裡的管家,甚至是一個長者。又例如漢武帝奶媽的兒子要起兵造反,要逐她出宮,臨走時再三回顧、哭泣,還給了她許多東西。漢武帝對這個從小把他養大的奶媽感情深厚,既使奶媽的兒子做了危害社稷的事情,還是捨不得殺她。
從這裡看得出來,奶媽與他養大的主人感情是很深厚的。而奶媽的兒子可能與小主人年齡相近,從小玩在一起,長大後奶媽自然也希望小主人提拔她自己的兒子。這種情形會引起其他士大夫的非議。另一種情形是奶媽死後服喪期是三個月。服喪的時間表示與亡者的親疏關係。到了魏晉南北朝,有些士大夫就提出非議,他們認為奶媽只是婢女,不應該為她服喪三個月。
這裡順便談「媽媽」、「奶媽」在傳統中國喪服禮儀中的問題。
原則上,應為父母服喪三年,若是父親在,為母親服喪只要一年。但是如果自己的母親不是妻是妾呢?情況就更複雜了。雖然生我的不是跟我爸爸結婚的那個人,但是我的媽媽要算是跟我爸爸結婚的那個人,叫做「嫡母」;而我的媽媽如果是妾的話,她死了我可以替他服喪服一年或三年嗎 ? 不行,因為我要服一年或三年的那個媽媽,是指我爸爸的太太。所以所有的主軸都是以爸爸作為主軸,看看跟他的親疏遠近關係,這也就是家父長的意思,家父是最主軸、最重要的。
那誰是我媽媽呢?生我的那個叫做「親母」,如果這個親母是大太太的話,那「嫡母」也是親母;但如果生我的不是嫡母,那就是「庶母」,但另外還有一個「嫡母」,就是我爸爸的大太太;那麼,如果我是妾生的,可是我媽媽一生下我就死掉了,沒有人能夠養我,所以我爸爸就找了另外一個妾來養我,這個妾我要叫他「祠母」,妾還是有名份的。可是如果母親死掉了,父親找一個婢女來養我,那就是「乳母」,而不是祠母了。每一個「母」,因為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不一樣,所以我為她服喪的時間也不一樣,並不因為我和她有多親而增加或減少,必需看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來決定。
這樣一個家父長的系統在士太夫之間就引起討論,究竟能不能替一個婢女服喪那麼久呢?能不能因為她是皇帝的奶娘,因為皇帝對其感念,就封她一個爵位呢?士大夫認為這樣是不行的,因為「專政在陰,山崩地裂」。所謂「陰」就是指女人,女人如果在朝,就會發生山崩、地震等,所以女人不可為政!而且奶媽為政也逾越了階級及性別的界線。不過士大夫雖極力反對,但對於國家而言,皇帝就是家父長,皇帝說的就算,所以有時奶媽還是可以當官。至於奶媽死後,則寫墓誌銘表達他們對於這個從小養他到大的奶媽的追念。
蘇東坡寫的這個墓誌銘為什麼為這麼有名、這麼重要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整個墓誌銘的內容都是他自己寫的,而且上面的書法也是他自己寫的,也就是撰跟書都是蘇東坡親自寫的。
「生則厚養,死則追念」,這其實是奶媽受到最大的待遇,但她的評價如何呢?有些人覺得非常重要,應該這樣尊重他,但有些人認為他這樣逾越了身份地位,逾越了性別的界線,她應該被打壓,被排除在外,不應該被服喪的,雖然有「母」之名,但畢竟這不是真正的「母」啊,不能因為有奶便是娘就替他服喪啊!這類的問題以前就一直被討論,評價一直不一,所以我才會說「他不壞,他是我奶媽。」她不是壞人,她是把我養大的這個「人」。
有了這樣的資料,有了這樣不同的評價,我們這樣研究研究,但說實話,我們真的知道任採蓮心裡在想什麼嗎?這其實也是我們做婦女研究、小人物研究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其實做墓誌銘的研究有很多地方可以探討,譬如說, 第一:誰是我的母親?這也就可以作婦女史或小人物的研究,只不過像做這種小人物或是邊緣人物的研究,當我們一直探討探討到最後時,可能還是無法理解這些人心裡在想什麼。譬如說這些被選上作為奶媽的女人,她們當然也有自己的小孩要養,而她們的奶要如何分配?要如何照顧小孩?他們懷孕、生產當時的心情如何,這些我們其實都無法瞭解,她們雖然有時會被紀錄在墓誌銘上,但這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孩所寫的,我們不能瞭解奶媽自己的小孩心裡的想法。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突破以往做小人物、婦女、邊緣人物研究的限制及困境。第二:拓片、墓誌銘的資料可以作家族史的研究,尤其是有大量墓誌銘出現的時候。第三:社會流動的研究。如何升遷、貶職,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這樣也就會出現一些地域的流動資料。第四:文學的研究。蘇東坡是用什麼樣的角度、語氣,用什麼樣的書法來敘述她的奶媽,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有了這些拓片、墓誌銘的資料,使的我們眼界開擴了許多,不再限於帝王將相的資料,許多市井小民的資料也都可以研究,甚至連奶媽如何哺乳、如何生小孩都可以作研究,現在不是已經出版了「乳房的歷史」嗎?所以有了這些資料,就可以從多方面研究,這也是我覺得歷史研究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