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鳴鸞罷歌舞──西周的鑾鈴
佩玉鳴鸞罷歌舞──西周的鑾鈴(文物館週記103)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出自王勃(650-676)〈滕王閣詩〉,王勃為初唐四傑之一,據說這是他十四歲時所寫的,寫在這首詩前面的序即有名的〈滕王閣序〉。王勃在欣賞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後,心生感概:昔時大家「佩玉鳴鸞」來參加歌舞宴會的場景已經不在了。
「佩玉鳴鸞」是古代貴族配戴在車上及身上,行進時,隨時聽聞,以自我約束。《禮記‧玉藻》:「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告誡君子:乘車時要聽鑾(鑾即鸞)發出的聲響;行走時要聽身上佩玉的撞擊聲,如此心才不會產生偏邪。
左:濬縣辛村出土的鑾鈴 右:西周馬車復原圖
但甚麼是「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家都搞不清楚,直到史語所發掘濬縣辛村西周衛國墓地。這個墓地有六座墓出土鑾鈴、車軛、車衡等車馬器。負責發掘工作的郭寶鈞(1893-1971)根據這些車馬器的出土脈絡,確認「鑾」是裝在軛上的裝飾品,這也是最早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鑾(圖左)。這種鑾的基本形式是:上方為圓形的鈴,兩面有扇形鏤孔,孔內裝小丸石,馬車行進時會發出聲響。鈴下方為方形的銎(音同穹,裝柄的孔),可套在軛(圖右)或衡上。
這種形制的鑾有些學者認為出現於西周,也有學者認為在殷墟晚期。因為在殷墟已有鑄接球形鈴的軛首,這應是源自於北方式文化的鈴首管銎器。殷墟的球鈴軛首飾到了晚期即演變成濬縣辛村出土的鑾鈴。
還是忍不住要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王勃寫的。(DRM)
西周文化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出自王勃(650-676)〈滕王閣詩〉,王勃為初唐四傑之一,據說這是他十四歲時所寫的,寫在這首詩前面的序即有名的〈滕王閣序〉。王勃在欣賞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後,心生感概:昔時大家「佩玉鳴鸞」來參加歌舞宴會的場景已經不在了。
「佩玉鳴鸞」是古代貴族配戴在車上及身上,行進時,隨時聽聞,以自我約束。《禮記‧玉藻》:「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告誡君子:乘車時要聽鑾(鑾即鸞)發出的聲響;行走時要聽身上佩玉的撞擊聲,如此心才不會產生偏邪。
左:濬縣辛村出土的鑾鈴 右:西周馬車復原圖
但甚麼是「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家都搞不清楚,直到史語所發掘濬縣辛村西周衛國墓地。這個墓地有六座墓出土鑾鈴、車軛、車衡等車馬器。負責發掘工作的郭寶鈞(1893-1971)根據這些車馬器的出土脈絡,確認「鑾」是裝在軛上的裝飾品,這也是最早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鑾(圖左)。這種鑾的基本形式是:上方為圓形的鈴,兩面有扇形鏤孔,孔內裝小丸石,馬車行進時會發出聲響。鈴下方為方形的銎(音同穹,裝柄的孔),可套在軛(圖右)或衡上。
這種形制的鑾有些學者認為出現於西周,也有學者認為在殷墟晚期。因為在殷墟已有鑄接球形鈴的軛首,這應是源自於北方式文化的鈴首管銎器。殷墟的球鈴軛首飾到了晚期即演變成濬縣辛村出土的鑾鈴。
還是忍不住要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王勃寫的。(DRM)
西周文化
殷墟出土的球鈴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