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祭祀先人的地方,通常座落在居家的附近,以便定期舉行祭祀,緬懷祖先,聯繫族人情感。在漢代祠堂也被稱做食堂、廟祠、齋祠、食齋祠或享堂。
漢代祠堂略分為土木結構和石結構兩種。土木結構因保存不易,迄今無存。以石構築而成的祠堂即稱為石祠或石祠堂。漢代石祠集中在魯西、蘇北和皖北等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山東長清的孝堂山石祠。山東嘉祥的武氏祠堂則以畫象內容豐富,雕刻精巧著稱,是漢代石刻藝術中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研究漢代生活、政治、風俗、信仰、藝術等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武氏祠堂畫象最早記載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适將部分的榜題與圖象彙錄在《隸釋》和《隸續》,並以“武梁祠堂畫像”命名。武氏祠堂其後因黃河氾濫,沒入地下,直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金石名家黃易等人發現並發掘,才得以重見天日。
武氏祠堂位於山東省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北,建於東漢時期,屬全石結構。清末民初時,武氏墓群有少數畫象原石流落國外。目前,武氏墓群石刻保存所仍存有兩座石闕、一對石獅子、祠堂畫象石四十餘方,以及一、二號墓的出土物。
本次特展是以本所珍藏的武氏祠畫象石刻拓本為主。展場佈置大體參照蔣英炬等學者對祠堂各石室的復原,以石室為單位,分別陳列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的畫象拓本。同時也展出武榮碑、武班碑以及與武氏祠研究有關的重要文獻。
漢代祠堂略分為土木結構和石結構兩種。土木結構因保存不易,迄今無存。以石構築而成的祠堂即稱為石祠或石祠堂。漢代石祠集中在魯西、蘇北和皖北等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山東長清的孝堂山石祠。山東嘉祥的武氏祠堂則以畫象內容豐富,雕刻精巧著稱,是漢代石刻藝術中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研究漢代生活、政治、風俗、信仰、藝術等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武氏祠堂畫象最早記載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适將部分的榜題與圖象彙錄在《隸釋》和《隸續》,並以“武梁祠堂畫像”命名。武氏祠堂其後因黃河氾濫,沒入地下,直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金石名家黃易等人發現並發掘,才得以重見天日。
武氏祠堂位於山東省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北,建於東漢時期,屬全石結構。清末民初時,武氏墓群有少數畫象原石流落國外。目前,武氏墓群石刻保存所仍存有兩座石闕、一對石獅子、祠堂畫象石四十餘方,以及一、二號墓的出土物。
本次特展是以本所珍藏的武氏祠畫象石刻拓本為主。展場佈置大體參照蔣英炬等學者對祠堂各石室的復原,以石室為單位,分別陳列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的畫象拓本。同時也展出武榮碑、武班碑以及與武氏祠研究有關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