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國寶 ──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國寶」計有22組50件,除2件善本圖書,其餘皆為考古出土的稀世珍品,相當難得。「親近國寶」系列展覽,每次精選一件國寶,以專櫃展出,深入介紹,讓大家都能近距離地觀賞國寶。
國寶履歷表
名稱: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田野登記號:不明;3:1649
典藏號:R005055, R005056
身高:18.9公分;18.9公分
體重:7.90公斤;7.98公斤
材質:大理石
出生地:河南安陽殷墟1001號商王大墓
年齡:3300多歲
發掘出土日期:1935年3月30日、4月15日
發掘者:劉燿(改名尹達,1906-1983)
國寶公告日期:2009年6月30日
國寶公告文號:會授資籌二字第0982108065號
展覽經歷:
1937年 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1937.4.1-4.23
1967年 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岡1001號大墓1967-2000
2008年 稀世之珍:西北岡1001號大墓特展2008.10.22-2019.4.14
2025年 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2025.6.21-12.28
田野登記號:不明;3:1649
典藏號:R005055, R005056
身高:18.9公分;18.9公分
體重:7.90公斤;7.98公斤
材質:大理石
出生地:河南安陽殷墟1001號商王大墓
年齡:3300多歲
發掘出土日期:1935年3月30日、4月15日
發掘者:劉燿(改名尹達,1906-1983)
國寶公告日期:2009年6月30日
國寶公告文號:會授資籌二字第0982108065號
展覽經歷:
1937年 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1937.4.1-4.23
1967年 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岡1001號大墓1967-2000
2008年 稀世之珍:西北岡1001號大墓特展2008.10.22-2019.4.14
2025年 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2025.6.21-12.28
一、發掘
「一九三五年春天這一次第十一季的安陽田野工作,回想起來可以說是我們田野工作的最高峰。這一季的花費很大,但更令人難忘的是:其結果也最為豐碩。這一次出田野代表了組織最好的團隊工作,也代表了最高的行政效率。對一般人而言,更重要的是:這些成就成功的證實了一個真理,也就是說,科學考古不但促進可以核實的知識,也提供一種發現埋葬財寶並給它們法律保護的確實方法。」(李濟著,賈士衡譯,《安陽》,頁116)
1928至1937年史語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的考古發掘,第10-12次由梁思永(1904-1954)主持,集中發掘西北岡的王陵區。梁先生「希望能在此找出一千個墓葬,所以稱此處為一千墓地。不論探坑或墓葬都從1001開始」。果然如其所望,發掘了10座大墓,1座「大方形坑」和1,200多座小墓。編號第1號的墓,就是劉燿(字照林,其後改名尹達,1906-1983)負責發掘的1001號大墓。
1001號大墓是王陵區年代較早、形制較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雖然歷經多次盜掘,仍留有許多器物。最特別的是大理石雕刻的動物,有石虎、石梟、對尾雙伏獸,還有這對雙鳥喙獸面管。這兩件石雕,據梁思永和劉燿拍攝的田野照片時間,分別是1935年3月30日及4月15日,在翻葬坑深9.6及9.4公尺出土。原本應放在一起的成對器物,卻在不同位置和深度出土,可見大墓被盜的很嚴重。當時國民政府為了抑止盜墓的猖獗,規定發掘機關必須申請採掘執照,史語所就在這次發掘申請到執字第壹號「採取古物執照」。
二、研究
這對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形制特殊,是目前殷墟考古出土僅見的例子,2009年6月30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國寶。兩件造型一致,前後兩面皆為鳥喙的獸面。上喙彎曲內卷,為高凸的透雕。獸面的角、耳、眼,以及下喙為淺浮雕,輔以陰線刻出「目」字眼等細部。上下兩面,平素無紋,頂面呈菱形,底面為橢圓形。頂面中心有貫穿的圓孔,孔內留有明顯的鑽孔痕跡,推測是木建築結構或竿頭的裝飾物。因是出自盜掘後的翻葬坑,考古脈絡不明,實際使用方式,無法判斷。
這類帶有彎凸鳥喙的大理石獸面石雕,在西北岡1002號大墓亦有發現,但皆為小尺寸的單面雕刻,高度在6.8-10.2公分之間。1002號大墓出土的大理石鳥喙獸面飾,計9件。正面是高凸的鳥喙與平面的獸面,以陰紋刻出「目」字眼,剔地起凸手法雕出耳、角及其他紋飾。背面平素,下方及底部有相連的斜凹槽,似為卯眼結構。整體而言,這些單面的獸面石雕,尺寸較小,雕刻技法也不如雙鳥喙獸面管的精緻多樣。
三、展覽
1937年4月1至23日,中央研究院參加在南京國府路國立美術陳列館舉辦的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梁思永負責規劃殷墟出土的展品,分十一大類,編寫〈殷墟發掘展覽目錄〉,展覽期間於會場發放,是當時最精簡的殷墟發掘報告。展品包括大理石梟形立雕、虎首人身立雕,以及雙鳥喙獸面管等1001號大墓出土的石刻精品。胡厚宣(1911-1995)參觀後,特別推崇殷代立體石雕的生動,「在殷墟發現立體的石雕以前,我們知道,中國最古的石刻,早不過漢朝,但也只限於是一種浮雕」,並讚嘆殷墟有這麼多的立體石雕,真是不得了的一種發現。
1967年本所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故宮特闢專室,展出1001號大墓出土的精品,其中還是以大理石雕刻最受注目。2008年適逢本所80周年,文物館推出「稀世之珍:西北岡1001號大墓特展」,展出1001號大墓及殷墟出土的石刻等器物,深受好評。這次「親近國寶」展覽,雙鳥喙獸面管再次聚首,成對展出,值得大家細細觀賞。
看3D文物 (R005055)
看3D文物 (R005056)
圖版著錄及參考書目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二本‧1001號大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2年,頁84-85;圖版柒玖、捌零、捌壹。
李永迪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頁137。
胡厚宣,〈中央研究院殷墟出土展品參觀記〉,南京《中央日報》1937.4.28-4.30;後收入滕固編,《中國藝術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頁157-167。
梁思永,〈殷墟發掘展覽目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頁153-162。
李濟,〈中華民國所頒發的第壹號採取古物執照〉,國立歷史博物館等編印,《包遵彭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1,頁69-70。
李濟著,賈士衡譯,《安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石璋如,〈照林與侯家莊1001號大墓〉,《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1:81-84。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訪問,任育德紀錄,《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李永迪、馮忠美編,《殷墟發掘照片選粹1928-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
石璋如著,李永迪、馮忠美、丁瑞茂編校,《殷虛發掘員工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
石璋如遺稿,李匡悌、馮忠美輯補,《安陽發掘簡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年。
朱雪峰、錢益匯,〈殷墟西北岡大墓出土大理石雕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2020.1: 204-211。
Li Chi, Anyang,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