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閣大庫檔案菁華
內閣大庫檔案菁華
1  /  1

內閣大庫檔案菁華

本所內閣大庫檔案原為清宮「內閣大庫檔案」一部份,內含各色文書約三十一萬件,包括詔令、題奏、移會、賀表、三法司案卷、實錄稿本、各種黃冊、簿冊、內閣各廳房處與修書各館之檔案,以及試題、試卷等,是研究明清政治制度、社會、經濟、軍事、法律的珍貴史料。這批檔案在清末由於庫房損壞而被移出大庫,數易其主,最後在本所創始人傅斯年先生與陳寅恪先生的奔走下,以重金購入收藏。

本區的展示主要區分為「滿族天下」、「官方文書」、與「科舉考試」三個主題,內容除了內閣收貯的制詔誥敕、題奏本章、史書、朝貢國表章,還包括內閣各廳房處的檔案、修書各館檔案,以及科舉考試的試題、試卷、大、小金榜等,對清代的制度、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瞭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滿族天下
滿人入關前原為明建州衛女真族的一支。萬曆中葉(約1580-90年代),努兒哈赤憑藉武力統一女真各部族。崇禎八年(1635),其子皇太極以「滿洲」取代「諸申」(女真),作為新的族稱。次年更改國號「金」為「清」。崇禎十七年(1644),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征服中國。 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原,一方面採行明代制度,籠絡漢族士大夫,一方面卻採取高壓統治,以滿人牽制漢官。清廷厲行滿漢分治,禁止滿漢通婚,強調保持滿人傳統的重要性。對清人而言,傳統的薩滿信仰與藏傳佛教儀式雖然需要維持,但為統治大多數的漢人,儒家的國家祭典也不可廢,這種雙元的政治與文化策略表現在檔案上,是滿漢並書。
官方文書
清代官方文書依其性質可分為三類:一是由皇帝或以皇帝名義發佈的詔令類,例如制、詔、誥、敕、冊、祭文、祝文、諭、旨等。其次是由臣下上呈皇帝的奏疏類,例如題本、奏本、奏摺、表、箋等。第三是官府間往來的文章,有上行的詳文、驗文、稟、狀,平行的啟、移會、移、關牒,以及下行的牌、票、札、示等。 雖然這些文書大體依明代的舊制,但仍然有所變革。康熙朝(1662-1722)發展出來的奏摺制度即為明代所無。乾隆(1736-1795)初廢奏本後,奏摺就與題本成為官員向皇帝言事的主要文書。本所的收藏以題本居多,奏摺較少。 
科舉考試
清代士子如要求取功名,首先必須參加童試,取得府、州、縣學生員(俗稱秀才)的資格。生員(包括獲選入國子監讀書之監生、獲選充貢之貢生)科考名列前茅准予錄送者,得赴省城,參加三年一科之鄉試。中式乃稱舉人,可於次年進京向禮部投呈,報考會試。中式稱貢士,隔兩個月,進宮參加殿試,欽定三甲名次;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清沿明制,鄉試、會試各分三場,一日一場。首場試四書文三題及五言韻詩一首,次場試五經題各一,均以八股程式作答,末場試策論。各場試卷彌封,並請專人以硃筆謄錄。鄉試、會試與殿試後依例進呈題名錄,並刊刻闈墨、硃卷。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廢止科舉,自唐(618-907)以來實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此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