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母親的懷抱
回到母親的懷抱(文物館週記076)
東南亞一帶的史前文化曾盛行以陶甕為棺具的埋葬習俗。臺灣東海岸及綠島、蘭嶼都曾發現甕棺葬的遺址。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右先方遺址」在試掘及搶救發掘時發現了五十具墓葬,其中就有六具是「甕棺」。這些甕棺的底部常被打破,埋葬時將遺骸從底部放入,再用殘破的陶罐或圈足將底部扣合,罐口也常用盆形器或圈足扣合。從遺骸可判斷這些甕棺是用來埋葬嬰兒的葬具。
南科發現的甕棺,除右先方遺址,還有北三舍遺址、三抱竹遺址、五間厝北遺址、五間厝南遺址等都發現埋葬嬰幼兒的甕棺。這些遺址屬於牛稠子文化(距今約3800-3300年)及大湖文化(距今約3300-2000年)。所出土的甕棺器型和尺寸並不完全相同。
左:甕棺 右:甕棺內的嬰兒
文物館展示的甕棺(圖左),即出土於南科右先方遺址,甕棺底部亦如其他甕棺一樣,特意打破。棺內幼兒年齡較大,約為兩歲左右,故其遺骸保留較其他幼兒墓更為完整(圖右),猶如回到母親的懷抱。
有的研究者認爲甕棺是死者轉生前的模擬子宮,即回到母親的身體,得以重生。姑不論此說是否言之成理,但將早夭的嬰幼兒置於甕棺,而不是直接埋入土中,顯然有特別的意義。(DRM)
臺灣考古區
Women in Museum - 博物館中的女性──線上展覽
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東南亞一帶的史前文化曾盛行以陶甕為棺具的埋葬習俗。臺灣東海岸及綠島、蘭嶼都曾發現甕棺葬的遺址。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右先方遺址」在試掘及搶救發掘時發現了五十具墓葬,其中就有六具是「甕棺」。這些甕棺的底部常被打破,埋葬時將遺骸從底部放入,再用殘破的陶罐或圈足將底部扣合,罐口也常用盆形器或圈足扣合。從遺骸可判斷這些甕棺是用來埋葬嬰兒的葬具。
南科發現的甕棺,除右先方遺址,還有北三舍遺址、三抱竹遺址、五間厝北遺址、五間厝南遺址等都發現埋葬嬰幼兒的甕棺。這些遺址屬於牛稠子文化(距今約3800-3300年)及大湖文化(距今約3300-2000年)。所出土的甕棺器型和尺寸並不完全相同。
左:甕棺 右:甕棺內的嬰兒
文物館展示的甕棺(圖左),即出土於南科右先方遺址,甕棺底部亦如其他甕棺一樣,特意打破。棺內幼兒年齡較大,約為兩歲左右,故其遺骸保留較其他幼兒墓更為完整(圖右),猶如回到母親的懷抱。
有的研究者認爲甕棺是死者轉生前的模擬子宮,即回到母親的身體,得以重生。姑不論此說是否言之成理,但將早夭的嬰幼兒置於甕棺,而不是直接埋入土中,顯然有特別的意義。(DRM)
臺灣考古區
Women in Museum - 博物館中的女性──線上展覽
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