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龍山文化──吳金鼎(文物館週記080)
夏鼐(1910-1985)說:「吳(禹銘)金鼎先生的死訊,不僅使我們朋儕間覺得喪失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良友,並且也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大損失。今日中國考古學界中,真正能夠吃苦,肯下田野去做發掘工作,既有豐富的田野經驗,又有充分的考古學識的學者,不過十來個人,正感覺到人材的缺乏,現在呢,在這十來位中又弱了一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吳金鼎(1901-1948)可能是個陌生的名字,何以夏鼐會如此的感嘆呢?其實,吳金鼎和夏鼐在當時是考古學星河中的兩只「大鼎」,這兩只大鼎是第一批接受西方考古學訓練的學者。
吳金鼎肄業於山東齊魯大學,一九二六年考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師從李濟(1896-1979)研習人類學。一九二八年在山東調查時發現了歷城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是山東龍山文化的發現者。一九三○、三二年,史語所派吳金鼎和李濟等人在此進行了兩次的發掘,出版考古報告集《城子崖》。一九三一、三二年春,吳金鼎還參加了殷墟第四、六次的發掘。
一九三三年秋,吳金鼎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進修研究,留英期間完成《中國史前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 1938),這是當時關於中國史前陶器最詳細的參考書。
吳金鼎於一九三七年榮獲英國考古學博士學位後返國。隔年,隨史語所遷往昆明,繼續考古調查工作。史語所與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合作成立「蒼洱古蹟考察團」,吳金鼎任團長,王介忱(吳夫人)及英國考古學博士曾昭燏女士(1909-1964)為團員,從事大理及洱海一帶的考古工作。當時發掘的工人都是女性,吳先生開了「女性考古」的先河。他們把這次的考古工作寫成《雲南蒼洱考古報告》。
一九四三年任「琴台整理工作團」團長,主持前蜀「王建墓」的發掘工作。工作結束後,因抗戰因素,吳金
鼎不但離開史語所,也離開了考古。一九四八年,因病過世,僅享年四十八歲。
石璋如(1902-2004)在回憶吳金鼎先生的文章總結:「吳先生是龍山文化的發現者,田野考古調查約二十次,所得遺址約八十四處,發掘遺址約廿六處,是帶女性員工田野考古的開端者,也是田野考古的先鋒。……。直到現在為止,在田野工作上來說,有那一個人能比得上他呢?稱得起是田野考古第一人。」(DRM)
龍山文化
夏鼐(1910-1985)說:「吳(禹銘)金鼎先生的死訊,不僅使我們朋儕間覺得喪失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良友,並且也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大損失。今日中國考古學界中,真正能夠吃苦,肯下田野去做發掘工作,既有豐富的田野經驗,又有充分的考古學識的學者,不過十來個人,正感覺到人材的缺乏,現在呢,在這十來位中又弱了一人。」
吳金鼎肄業於山東齊魯大學,一九二六年考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師從李濟(1896-1979)研習人類學。一九二八年在山東調查時發現了歷城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是山東龍山文化的發現者。一九三○、三二年,史語所派吳金鼎和李濟等人在此進行了兩次的發掘,出版考古報告集《城子崖》。一九三一、三二年春,吳金鼎還參加了殷墟第四、六次的發掘。
一九三三年秋,吳金鼎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進修研究,留英期間完成《中國史前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 1938),這是當時關於中國史前陶器最詳細的參考書。
吳金鼎於一九三七年榮獲英國考古學博士學位後返國。隔年,隨史語所遷往昆明,繼續考古調查工作。史語所與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合作成立「蒼洱古蹟考察團」,吳金鼎任團長,王介忱(吳夫人)及英國考古學博士曾昭燏女士(1909-1964)為團員,從事大理及洱海一帶的考古工作。當時發掘的工人都是女性,吳先生開了「女性考古」的先河。他們把這次的考古工作寫成《雲南蒼洱考古報告》。
一九四三年任「琴台整理工作團」團長,主持前蜀「王建墓」的發掘工作。工作結束後,因抗戰因素,吳金
鼎不但離開史語所,也離開了考古。一九四八年,因病過世,僅享年四十八歲。
石璋如(1902-2004)在回憶吳金鼎先生的文章總結:「吳先生是龍山文化的發現者,田野考古調查約二十次,所得遺址約八十四處,發掘遺址約廿六處,是帶女性員工田野考古的開端者,也是田野考古的先鋒。……。直到現在為止,在田野工作上來說,有那一個人能比得上他呢?稱得起是田野考古第一人。」(DRM)
龍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