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科舉考試秘辛!術科考題大解析!(文物館週記162)
參觀內閣大庫展區時,看到圖中這樣的考題,是否也曾一頭霧水,滿頭問號?清代的公務員考試,除了一般大眾比較熟悉的文科,還有武科及專門針對八旗子弟的翻譯科,讓大清帝國不同專才的子民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武科考試和文科考試一樣,必須先通過包含縣試、府試、院試的三次考試,獲得「武生」資格;接著依序報考鄉試、會試、殿試。最終中試者稱「武進士」。武科考試分外內三場。頭場、二場為外場考試,測試考生武力值,第三場為內場考試,以紙筆測驗為主。
頭場考試,騎射為基本!
童試階段,頭場試馬箭,考生縱馬一趟,一邊騎馬一邊需拉弓射箭到指定樁靶,一共能射3箭,無一射中者不得參加第二場考試。
第二場考試不僅需比準頭,也需比力氣!
第二場試步箭,站立於樁靶50步(約86公尺)外,連射5箭,中一箭以下者不能繼續考試。不過到了鄉會試階段,要求更加嚴格,頭場馬箭需縱馬2次,所射6箭中3箭者合格;第二場步箭, 6箭中2箭者合格。[1]武科考試射箭時使用的馬弓為3力,步弓以5力為標準。1力等於10斤,清代1斤約為596.816克,1力約5.968公斤,也就是說,第一場考試騎馬射箭至少要拉開17.9公斤的弓,站立射箭要拉開29.84公斤。
射箭考試看似要求的臂力標準不高,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
射完步箭後還需開弓、舞刀、掇石。開弓,應試時弓必須拉到滿,拉弓的重量分別有8力 (47.7kg)、10力(59.68kg)、12力(71.62 kg)三種可以選擇,拉弓時考生可增加2、3力,但以15力(89.52 kg)為上限。舞刀,刀子造型類似影劇中常見的「青龍偃月刀」,刀必舞花,重量不輕,有80斤(47.74 kg)、100斤(59.68 kg)、120斤(71.62 kg)三種。掇石是一種胸口碎大石徒手搬巨石的舉重方式,考試所用石頭為一長方體,兩側有凹洞,可供手持,和現今搬家用紙箱造型有些類似,不過,抬舉方試就和現在常見的奧運舉重比賽很不一樣,奧運舉重比賽不論是「抓舉」還是「挺舉」,最終都需將槓鈴高舉過頭,清代武科掇石考試,僅需將石頭最少離地1尺(約為32cm),再將石頭底部左右翻露一次,就算合格,考試用的石頭則分別重200斤(119.36 kg)、250斤(149.2 kg)、300斤(179.04 kg),因為不需高舉過頭,相對之下,石頭的重量也就比較重啦!
[1] 有清一代武科舉外場考試合格標準幾經變更,本文僅簡述乾隆25年(1760)的規定。
第三場考試,清代前期考驗判斷力,後期背多分!
考武科,不只需要試其技勇,更需要頭腦,才能揀選出「允文允武」的人才!第三場考試在清代前期考策論,之前的文物館週記105期⇨〈武鄉試的題目:以力久,以氣勝〉曾介紹過武舉策論題目。不過嘉慶十二年(1807)後,改為默寫武經,然而有意思的是,雖然是「背多分」,已有標準答案,但翻閱鄉、會試錄會發現,官方仍將這標準答案印出。在道光元年的《廣東武鄉試錄》便收錄了考生胡龍安默寫武經的答案內容:「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至『必逐其迹』。該考題出自戰國名將吳啟的《吳子兵法》第五章「應變」,講述戰爭中車騎遇雨、大水的應變之道。
解析完武科考試題目,不禁令人感嘆,不管哪個年代,只要是考生,都必須面臨生存難度S級的挑戰啊!(HJW)
考試題目,出自《乾隆24年雲南武鄉試錄》
第一場
試馬上箭,豎立三把,每把以三十五步為則,照例九箭中四箭者合式。准入二場。
第二場
試步下箭,以五十步為則,照例九箭中二箭者合式。箭畢,試開弓、舞刀、掇石,三項內能一二項者,准入三場。
──《乾隆24年雲南武鄉試錄》
參觀內閣大庫展區時,看到圖中這樣的考題,是否也曾一頭霧水,滿頭問號?清代的公務員考試,除了一般大眾比較熟悉的文科,還有武科及專門針對八旗子弟的翻譯科,讓大清帝國不同專才的子民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武科考試和文科考試一樣,必須先通過包含縣試、府試、院試的三次考試,獲得「武生」資格;接著依序報考鄉試、會試、殿試。最終中試者稱「武進士」。武科考試分外內三場。頭場、二場為外場考試,測試考生武力值,第三場為內場考試,以紙筆測驗為主。
頭場考試,騎射為基本!
童試階段,頭場試馬箭,考生縱馬一趟,一邊騎馬一邊需拉弓射箭到指定樁靶,一共能射3箭,無一射中者不得參加第二場考試。
(上圖)頭場馬箭考試示意圖。
(下圖)箭把樣貌,兩圖皆出自Étienne Zi, Pratique des examens militaires en Chine, 1896. cUniversity of Oregon
第二場考試不僅需比準頭,也需比力氣!
第二場試步箭,站立於樁靶50步(約86公尺)外,連射5箭,中一箭以下者不能繼續考試。不過到了鄉會試階段,要求更加嚴格,頭場馬箭需縱馬2次,所射6箭中3箭者合格;第二場步箭, 6箭中2箭者合格。[1]武科考試射箭時使用的馬弓為3力,步弓以5力為標準。1力等於10斤,清代1斤約為596.816克,1力約5.968公斤,也就是說,第一場考試騎馬射箭至少要拉開17.9公斤的弓,站立射箭要拉開29.84公斤。
射箭考試看似要求的臂力標準不高,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
射完步箭後還需開弓、舞刀、掇石。開弓,應試時弓必須拉到滿,拉弓的重量分別有8力 (47.7kg)、10力(59.68kg)、12力(71.62 kg)三種可以選擇,拉弓時考生可增加2、3力,但以15力(89.52 kg)為上限。舞刀,刀子造型類似影劇中常見的「青龍偃月刀」,刀必舞花,重量不輕,有80斤(47.74 kg)、100斤(59.68 kg)、120斤(71.62 kg)三種。掇石是一種
第二場考試「舞刀」、「掇石」示意圖,出自Étienne Zi, Pratique des examens militaires en Chine, 1896. cUniversity of Oregon
[1] 有清一代武科舉外場考試合格標準幾經變更,本文僅簡述乾隆25年(1760)的規定。
第三場考試,清代前期考驗判斷力,後期背多分!
考武科,不只需要試其技勇,更需要頭腦,才能揀選出「允文允武」的人才!第三場考試在清代前期考策論,之前的文物館週記105期⇨〈武鄉試的題目:以力久,以氣勝〉曾介紹過武舉策論題目。不過嘉慶十二年(1807)後,改為默寫武經,然而有意思的是,雖然是「背多分」,已有標準答案,但翻閱鄉、會試錄會發現,官方仍將這標準答案印出。在道光元年的《廣東武鄉試錄》便收錄了考生胡龍安默寫武經的答案內容:「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至『必逐其迹』。該考題出自戰國名將吳啟的《吳子兵法》第五章「應變」,講述戰爭中車騎遇雨、大水的應變之道。
解析完武科考試題目,不禁令人感嘆,不管哪個年代,只要是考生,都必須面臨生存難度S級的挑戰啊!(H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