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1  /  3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科舉時代,考生怎麼熬過連續九天的殘酷考試?

幾乎人人都有考試經驗,回想一下,我們考最久的一次考試是什麼時候呢?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大學入學考試(聯考、指考、分科測驗)」,以最近考完的學測(2025/01/18~2025/01/20)來說,每科考試90-110分鐘,只需3天就全部考完。為什麼說「只需」呢?相比清代,清代的科舉每場考試要考3天,共需9天才能考完!

清朝科舉怎麼考?考什麼?考多久?

清代為了收攏社會菁英,延續科舉取才的制度,讀書人通過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獲取任官資格,然科舉不止是進入官方體制工作,更代表了一個身份上升的社會機制。除了中式者,其家族社會身份、地位也會產生改變。
清代科舉考試需先通過「童子試」,獲得「進學」資格,接著依序考過鄉、會、殿試,才能進一步分發官職。(考試流程可以參考前期文物館週記189 清代考試有多重要
鄉、會試考試程序、題目大致相同。每次考試連考三場,每場三天;主場第一天點名、搜檢後入場,第三天傍晚交卷出場。鄉試時間定於八月,會試定於隔年三月。入場點名時,為了防止有人冒名頂替,各地官府需派遣教官、書役等人在點名處識別考生身分,考生需按點名次序依序入場搜檢,接著進到二門唱名領卷,再進入場內號房。
 鄉、會試以四書、五經為題,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及《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此外也考時務策,題目包含當時民政、經濟、懲弊等各項時務。應試方式有固定制式格套,俗稱「八股文」,也稱作「制藝」、「時藝」、「時文」、「四書文」。八股文寫作觀點須依宋儒傳注,不得引用其他學派。行文需簡潔典雅,不得追求華麗詞藻、徵引僻書難字或剽竊陳言。
清代鄉、會試考試內容幾經變動,順治初年,延續明代科考內容,頭場考試以四書為主,而士子只需要專門學習五經中其中一經即可,乾隆年間則有了較多的改變,乾隆22年考五言八韻詩一首,「聲韻對偶,自宜留心研究也。」強調士人基本的作詩能力。乾隆52年議准「伏思士子束髮受書,原應《五經》全讀,自應於鄉、會試二場酌改每經各出一題。」但也考量「士子專習一經,奉行已久。」給予一段緩衝期,乾隆58年全面實施新的命題規範,這個命題規定一直延續到晚清面對列西方船堅砲利壓力下,不得不做出改革為止。

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展出康熙、乾隆、嘉慶三個時期第二場的的文科考試題目,可以發現這三個時期的命題類型皆不相同,其中《嘉慶十六年會試第二場題目》與乾隆58年全面實施新的命題規範相合。(HJW)



(釋文)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會試題目
第貳場
五經題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易•繫辭下》)
既勤樸斲,惟其塗丹雘。(《書經.梓材》)
十千維耦。(《詩經‧周頌‧噫嘻》)
夏叔孫豹如晉。(《春秋》)
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禮記‧禮運》)
 
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康熙五十一年會試第二場題目》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順天鄉試第二場題目》 
《嘉慶十六年會試第二場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