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1  /  3

公車見聞錄:一位廣東舉人的科考指南(上)


《公車見聞錄》歸納廣東到北京赴考的五條路線。(對照現今Google map。

廣東舉人林伯桐(1774-1844)27歲中舉,多次赴京會試,卻屢戰屢敗,直至42歲放棄赴考,專注於教書鄉里。《公車見聞錄》為其多年的赴考經驗總結,彙集了一位廣東考生進京趕考需要的各項實用知識,例如:路線選擇、找尋旅伴、租車及僱工要點、攜帶行李、飲食、攜帶文具等,是一本實用的趕考攻略。

 《欽定科場條例》 給發舉人盤費條目。

「公車」是當時舉人的代稱,赴京會試被視為「公務」,除了搭乘船隻可懸掛「奉旨會試」布條,根據清代科舉考試條例《欽定科場條例》規範,政府會給予各地考生一筆旅費,以示體恤。然而,這筆盤費發下時,可能受到吏胥層層索扣,拿到手中時可能已所得無幾。縱使幸運地拿到了,也並不足以支付一切用度,考生仍須謹慎思考路途規劃。書中歸納廣東至北京五條常見的路線,逐一分析時間、旅費、勞累程度、風景等等。
《公車見聞錄》歸納廣東到北京赴考的五條路線。東邊有三條路線,第一條速度快,從廣州到北京只要70天,但「乘車之時多,乘舟之時少,未免勞頓,且費用較多耳。」第二條幾乎沿路搭船,但得看風向,順風時「瞬息百里」,逆風時則須「泊舟以待」充滿不確定性;第三條需花費3個月,沿途吳越江山多風景名勝,然「度關不少,換船甚多,縱不惜費用,而未免煩雜矣!」西邊有兩條路線,似乎看起來缺點較多,第一條速度快又省路費,但住店偏小,需常換船,而且船體不大;第二條每日路程長,頗為勞頓。

 《公車見聞錄》東邊第一條路線。

林柏桐開列完五條路線後,進一步在「行舟」、「升車」說明乘船與搭車的要點。首先先從船體的外觀、內裝來分辨一艘船的好壞。接著強調雇船需有保家(擔保人),由「船行」一同看船並議價,而船票須寫明:水手幾名、送至某處、船家不得私自載人或貨物,酒錢、小費、關口稅費等是否含括在總價內等,雇船款項須跟隨路程階段性給付。有趣的是,作者特別提醒船坐久了「惟恐氣滯」,因此需要做一點「運動」,像是五禽戲、八段錦。最後分別就廣州、江西、浙江、蘇州等不同地區的船的種類、大小、特性一一解說。
「吾鄉習慣乘肩輿,驟聞登車,多有畏心。」赴考路程中一定有換搭車的路程需求,林柏桐為讀者先打一劑預防針,說明北方婦女或兒童大多能乘車遠行,也能騎驢代步,因此乘車應非難事。而乘車也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先看拉車的騾、馬是否健壯?車子是否堅固?接著把議定的每日車價、每日需走多少路途、同行車伕等寫明在車票中。路途中作者建議每日早起出門,假若路途中發現有許多車往同方向行進,更要雇人提早趕去站點搶旅店房間,住店夜裡仍需請人駐守車上,以防小偷。如要趕路,需要加薪;車子有增添任何設備,也需要給小費。作者最後叮嚀,初登車之日車行會準備酒,然而若不是酒量好者,酒杯沾唇就好,不要多喝,以免暈車嘔吐!
林柏桐的弟子在書中自言「吾粵至京師七千餘里(清代1里=576公尺,七千里約為現今4032公里)」,路途漫長,實為壯遊,然而從《公車見聞錄》詳細說明的五條趕考路線,我們可以得知清代中葉考生跨區域的移動路線已有多種選擇,且沿途皆有車馬或船泊可搭乘,交通十分發達。
 
《公車見聞錄》
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