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and then?
文、武殿試後,將成績分為三甲等第寫於金榜上,懸掛於東、西長安門外三天,對讀書人而言可說是無上的榮耀。此外,清代規定每科殿試後,在國子監設立題名碑,銘刻進士姓名,將榮光以碑石名留青史。
然而,通過殿試僅有一甲前三名得以直接授官,二、三甲進士雖已具有直接擔任七品官職的資格,然非依照殿試成績分發官職,而是經由「朝考」進一步分發各部會,成績好者選入翰林院學習三年,稱「庶吉士」,稍次者進入各部由候補官員做起,再次者則外放各省擔任知縣。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便會參加散館考,再依此分發到各單位。
道光二十七年文殿試進士共231名,除了一甲三人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職位外,其餘依朝考成績分發,53人選入翰林院庶吉士,34人分部學習,4人任內閣中書,121人以知縣即用,14人歸班銓選。其餘有1人即補主事,1人殿試疑作弊被罰,因此未參與本次朝考。晚清赫赫有名的重臣李鴻章(1823-1901)殿試名列二甲三十六名,在全榜231位錄取者中排第39名,雖不算太差,但也非名列前茅,但朝考成績優良,選入翰林院庶吉士,也因此造就一個再度翻身的機會。
科考中式雖一舉成名,然而,後續的宦海浮沉,又有誰人知!
清代中葉後不但面臨錄取率愈發低落的狀況,且中式後不一定有實缺可直接補授,仍需等待官缺空出來。任官之後,針對內外官員的考核通常三年一考,三考為滿,考核後決定官階升降。清代每年按四季發行之「縉紳錄」,現存數量龐大,準確性高,可藉此了解官員一生豐富的履歷變化。展覽展出同治3年(1864)的《大清搢紳全書》,從中搜尋道光27年同時上榜的進士名字,其中李鴻章(第二甲三十六名)、周坊(第三甲第七十八名),在中式17年後,官位分別為正二品的「一等伯爵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蘇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及正七品「山東省東昌府教授」,境遇落差相當距大。

大清搢紳全書,同治3年(1864)榮晉齋刊本巾箱本,982.38 853-864 v.1、2。
人生勝利組似乎和想像的不太一樣……
本所將收藏之道光27年(1847)文殿試小金榜(典藏號:037046)為題,建立「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網站,整理小金榜上231名進士的宦跡歷程,搭配地理資訊技術及網路地圖圖磚服務,配合時間軸時序,將金榜上人物的宦跡遊歷展示在GIS圖臺上,並以不同顏色的點位圖例呈現官職品秩,得知其官職、品秩變化的過程。 道光27年文殿試是清代中晚期極具代表性的一場考試,該場考試上榜者有:李鴻章、沈葆楨、張之萬、沈桂芬、郭嵩燾、馬新貽等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藉由「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金榜題名並不代表一帆風順、官運亨通、日進斗金的開始,這批進士初任官不久,便先後遭遇各種內憂外患,其中太平天國(1851-1864)及捻亂(1853-1868)歷時最久,影響也最為龐大。道光27年進士的宦跡歷程呈現清代中晚期官場生態的切面,反應在內外交困下對官員任官、剿匪、辦理新式實業等影響,也因此呈現出兩極化的宦跡歷程:一部分的官員因軍功、團練,在短期間內官職節節高升,另一方面清廷也為了加賞大量有功官員,而導致官缺不足,部分官員需苦苦候缺,或空有榮譽職銜,卻無法升官等窘境。
「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可說是翻轉了過去的刻板印象,呈現出更為真實的官場面貌。(HJW)
-
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網站
然而,通過殿試僅有一甲前三名得以直接授官,二、三甲進士雖已具有直接擔任七品官職的資格,然非依照殿試成績分發官職,而是經由「朝考」進一步分發各部會,成績好者選入翰林院學習三年,稱「庶吉士」,稍次者進入各部由候補官員做起,再次者則外放各省擔任知縣。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便會參加散館考,再依此分發到各單位。
道光二十七年文殿試進士共231名,除了一甲三人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職位外,其餘依朝考成績分發,53人選入翰林院庶吉士,34人分部學習,4人任內閣中書,121人以知縣即用,14人歸班銓選。其餘有1人即補主事,1人殿試疑作弊被罰,因此未參與本次朝考。晚清赫赫有名的重臣李鴻章(1823-1901)殿試名列二甲三十六名,在全榜231位錄取者中排第39名,雖不算太差,但也非名列前茅,但朝考成績優良,選入翰林院庶吉士,也因此造就一個再度翻身的機會。
科考中式雖一舉成名,然而,後續的宦海浮沉,又有誰人知!
清代中葉後不但面臨錄取率愈發低落的狀況,且中式後不一定有實缺可直接補授,仍需等待官缺空出來。任官之後,針對內外官員的考核通常三年一考,三考為滿,考核後決定官階升降。清代每年按四季發行之「縉紳錄」,現存數量龐大,準確性高,可藉此了解官員一生豐富的履歷變化。展覽展出同治3年(1864)的《大清搢紳全書》,從中搜尋道光27年同時上榜的進士名字,其中李鴻章(第二甲三十六名)、周坊(第三甲第七十八名),在中式17年後,官位分別為正二品的「一等伯爵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蘇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及正七品「山東省東昌府教授」,境遇落差相當距大。


人生勝利組似乎和想像的不太一樣……
本所將收藏之道光27年(1847)文殿試小金榜(典藏號:037046)為題,建立「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網站,整理小金榜上231名進士的宦跡歷程,搭配地理資訊技術及網路地圖圖磚服務,配合時間軸時序,將金榜上人物的宦跡遊歷展示在GIS圖臺上,並以不同顏色的點位圖例呈現官職品秩,得知其官職、品秩變化的過程。 道光27年文殿試是清代中晚期極具代表性的一場考試,該場考試上榜者有:李鴻章、沈葆楨、張之萬、沈桂芬、郭嵩燾、馬新貽等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藉由「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金榜題名並不代表一帆風順、官運亨通、日進斗金的開始,這批進士初任官不久,便先後遭遇各種內憂外患,其中太平天國(1851-1864)及捻亂(1853-1868)歷時最久,影響也最為龐大。道光27年進士的宦跡歷程呈現清代中晚期官場生態的切面,反應在內外交困下對官員任官、剿匪、辦理新式實業等影響,也因此呈現出兩極化的宦跡歷程:一部分的官員因軍功、團練,在短期間內官職節節高升,另一方面清廷也為了加賞大量有功官員,而導致官缺不足,部分官員需苦苦候缺,或空有榮譽職銜,卻無法升官等窘境。
「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可說是翻轉了過去的刻板印象,呈現出更為真實的官場面貌。(HJW)

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小金榜宦跡展示地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