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號:R001089
尺 寸:高15.7、口徑25.2、圈足徑16.4公分,重5.1公斤,容積約3,460毫升
時 代:殷商時期
出土地:西北岡1005號墓
西北岡1022號墓的「三節提梁卣」,此乃考古出土「唯一」的例子,而與1022號墓比鄰的1005號墓則有「唯二」的考古出土品。1005號墓的東北角出土了三件銅盂(ㄩˊ):兩件「中柱旋龍盂」(R001089-90)和一件「夔龍紋盂」(R001091)(圖一)。這兩件「中柱旋龍盂」就是考古出土「唯二」的例子,雖然傳說曾有經盜墓出土的「轉龍碗」,但至今未再「面世」。
我們以較完整的一件做介紹:此器敞口外侈(大口向外撇),器身除口沿下有一圈雲雷紋外,其餘皆素面無紋。圈足飾三組獸面紋,另有三個十字形孔(應作為鑄造銅器時陶範相互扣合固定用)。
上腹部有兩繩索狀的上彎附耳,附耳與器腹是利用二次澆鑄接合(即附耳與器腹先分別鑄造完成,再接合進行第二次鑄接),鑄接處飾獸面。器底中間立一圓柱:頂部中空,呈六角花瓣形,花瓣中間突起,有四個瓜籽狀的鏤空;下部則為封底的實心柱。
柱身中間套四屈身回首的盤龍,龍首朝逆時針方向。四盤龍兩兩相對,龍角呈瓶形角及錐狀角兩種,龍身飾雲雷紋。四盤龍與柱身以環套合,所以可撥轉,故名「中柱弦龍盂」。(圖二)
盂的命名是根據有自名的銅器,展場西北岡1400號大墓的「寢小室盂」(R001092)(圖三)就是目前所見較早的自名器。盂的特徵是:橫剖面為圓形,敞口,口沿較寬並向外侈,方唇,深腹,腹壁斜直,近底部圓曲內縮,平底,圈足,上腹部有向上彎的附耳。
盂的用途文獻上有水器、盛食器、盛飯器等三種說法,但一般或主要的功能還是盛水器。1400號大墓中與「寢小室盂」共出的器物主要都是水器,且其銘文清楚的表示是寢內小室中使用的器物,亦證明盂作為水器的功用。
本所前輩學者石璋如先生(1902-2004)是1005號墓的發掘者,也是出土報告的撰寫者。他提到中柱弦龍盂是『「前無古遺,後無來者」,只有這兩件』。關於其功能,石先生在報告中列出了眾家的說法有:「殷燈說」、「觀賞水器說」、「龍治水說」等。
他依據梁思永(1904-1954)提出的「同組器物,相互為用,應作適當的解釋」之主張來研究墓中出土的器物,綜合墓中人與器物的組合,提出中柱弦龍盂是「取水」的水器,他說:「本墓的人員與器皿都與水火有關,就是取水取火祭祀之用」,水器以弦龍盂為主,希望從龍嘴內吐出水來(取水用),吐出的水再儲於較大的「夔龍紋盂」(儲水用)中。也就是將該墓出土的三個銅盂分成「取水」和「儲水」兩種功用的水器。
一九七六年於殷墟發掘到的婦好墓(婦好為商王武丁的后妃之一,是位能帶兵打仗的女將軍。目前甲骨區正好展出關於婦好生育的占卜),出土了一件外形與中柱弦龍盂近似的「汽柱甑(ㄗㄥˋ)形器」,若不察,會讓人產生中柱弦龍盂也是「汽柱甑形器」的誤解。所以,下面就談談這兩件器物的異同。
婦好墓出土的「汽柱甑形器」:底部中間有圓形中空的透底柱,頂部呈四瓣花朵,中心突起,並有四個水滴狀鏤空,可透氣(圖四)。婦好墓的出土報告:「此器之柱中空透底,頂部又有小孔,其結構與今之汽鍋相似,故暫名如此。使用時,可能放置在鬲(ㄌㄧˋ)上,利用上升的蒸汽,以蒸熟食物。」此器與中柱旋龍盂在外形上頗為相似,很容易被拿來比較,甚至認為是相同的器類。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可分辨其功能上的差異。
最容易造成誤解的原因在於中心的圓柱:皆有空心,上有花瓣和鏤空的小孔。但最大的差異,也是判斷其功能最大的癥結點在於圓柱的底部:中柱弦龍盂下部是不透底的實心柱;汽柱甑形器則是透底的中空柱。如其發掘報告所說:婦好墓的汽柱甑形器中空透底,上有小孔,應是放置在鬲上供蒸熟食物所使用。
因此可透氣的汽柱就相當於甗(ㄧㄢˇ)內箅(ㄅㄧˋ)的作用,讓鬲中上升的水蒸氣透過有細孔的箅到達上方的甑,將甑中的食物蒸熟。這類似現今的蒸籠。此外,圈足的有無也可做為判斷其功用的依據:「中柱弦龍盂」有圈足,這是銅盂的特徵之一,有圈足表示可以獨立使用和放置;「汽柱甑形器」無圈足,這是甑的特徵,因為它必須放於鬲上使用,非獨立性的器物。
展場中的四件銅盂,剛好位於相鄰的展櫃,在本文中也都提到了,大家可以利用時間在展場中好好的觀察比較。
(丁瑞茂)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石璋如,《河南安陽侯家莊殷代墓地──侯家莊第十本小墓分述之一:1005、1022號等八墓與殷代的司烜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李永迪編,《殷墟出土文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尺 寸:高15.7、口徑25.2、圈足徑16.4公分,重5.1公斤,容積約3,460毫升
時 代:殷商時期
出土地:西北岡1005號墓
西北岡1022號墓的「三節提梁卣」,此乃考古出土「唯一」的例子,而與1022號墓比鄰的1005號墓則有「唯二」的考古出土品。1005號墓的東北角出土了三件銅盂(ㄩˊ):兩件「中柱旋龍盂」(R001089-90)和一件「夔龍紋盂」(R001091)(圖一)。這兩件「中柱旋龍盂」就是考古出土「唯二」的例子,雖然傳說曾有經盜墓出土的「轉龍碗」,但至今未再「面世」。
我們以較完整的一件做介紹:此器敞口外侈(大口向外撇),器身除口沿下有一圈雲雷紋外,其餘皆素面無紋。圈足飾三組獸面紋,另有三個十字形孔(應作為鑄造銅器時陶範相互扣合固定用)。
上腹部有兩繩索狀的上彎附耳,附耳與器腹是利用二次澆鑄接合(即附耳與器腹先分別鑄造完成,再接合進行第二次鑄接),鑄接處飾獸面。器底中間立一圓柱:頂部中空,呈六角花瓣形,花瓣中間突起,有四個瓜籽狀的鏤空;下部則為封底的實心柱。
柱身中間套四屈身回首的盤龍,龍首朝逆時針方向。四盤龍兩兩相對,龍角呈瓶形角及錐狀角兩種,龍身飾雲雷紋。四盤龍與柱身以環套合,所以可撥轉,故名「中柱弦龍盂」。(圖二)
盂的命名是根據有自名的銅器,展場西北岡1400號大墓的「寢小室盂」(R001092)(圖三)就是目前所見較早的自名器。盂的特徵是:橫剖面為圓形,敞口,口沿較寬並向外侈,方唇,深腹,腹壁斜直,近底部圓曲內縮,平底,圈足,上腹部有向上彎的附耳。
盂的用途文獻上有水器、盛食器、盛飯器等三種說法,但一般或主要的功能還是盛水器。1400號大墓中與「寢小室盂」共出的器物主要都是水器,且其銘文清楚的表示是寢內小室中使用的器物,亦證明盂作為水器的功用。
本所前輩學者石璋如先生(1902-2004)是1005號墓的發掘者,也是出土報告的撰寫者。他提到中柱弦龍盂是『「前無古遺,後無來者」,只有這兩件』。關於其功能,石先生在報告中列出了眾家的說法有:「殷燈說」、「觀賞水器說」、「龍治水說」等。
他依據梁思永(1904-1954)提出的「同組器物,相互為用,應作適當的解釋」之主張來研究墓中出土的器物,綜合墓中人與器物的組合,提出中柱弦龍盂是「取水」的水器,他說:「本墓的人員與器皿都與水火有關,就是取水取火祭祀之用」,水器以弦龍盂為主,希望從龍嘴內吐出水來(取水用),吐出的水再儲於較大的「夔龍紋盂」(儲水用)中。也就是將該墓出土的三個銅盂分成「取水」和「儲水」兩種功用的水器。
一九七六年於殷墟發掘到的婦好墓(婦好為商王武丁的后妃之一,是位能帶兵打仗的女將軍。目前甲骨區正好展出關於婦好生育的占卜),出土了一件外形與中柱弦龍盂近似的「汽柱甑(ㄗㄥˋ)形器」,若不察,會讓人產生中柱弦龍盂也是「汽柱甑形器」的誤解。所以,下面就談談這兩件器物的異同。
婦好墓出土的「汽柱甑形器」:底部中間有圓形中空的透底柱,頂部呈四瓣花朵,中心突起,並有四個水滴狀鏤空,可透氣(圖四)。婦好墓的出土報告:「此器之柱中空透底,頂部又有小孔,其結構與今之汽鍋相似,故暫名如此。使用時,可能放置在鬲(ㄌㄧˋ)上,利用上升的蒸汽,以蒸熟食物。」此器與中柱旋龍盂在外形上頗為相似,很容易被拿來比較,甚至認為是相同的器類。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可分辨其功能上的差異。
最容易造成誤解的原因在於中心的圓柱:皆有空心,上有花瓣和鏤空的小孔。但最大的差異,也是判斷其功能最大的癥結點在於圓柱的底部:中柱弦龍盂下部是不透底的實心柱;汽柱甑形器則是透底的中空柱。如其發掘報告所說:婦好墓的汽柱甑形器中空透底,上有小孔,應是放置在鬲上供蒸熟食物所使用。
因此可透氣的汽柱就相當於甗(ㄧㄢˇ)內箅(ㄅㄧˋ)的作用,讓鬲中上升的水蒸氣透過有細孔的箅到達上方的甑,將甑中的食物蒸熟。這類似現今的蒸籠。此外,圈足的有無也可做為判斷其功用的依據:「中柱弦龍盂」有圈足,這是銅盂的特徵之一,有圈足表示可以獨立使用和放置;「汽柱甑形器」無圈足,這是甑的特徵,因為它必須放於鬲上使用,非獨立性的器物。
展場中的四件銅盂,剛好位於相鄰的展櫃,在本文中也都提到了,大家可以利用時間在展場中好好的觀察比較。
(丁瑞茂)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石璋如,《河南安陽侯家莊殷代墓地──侯家莊第十本小墓分述之一:1005、1022號等八墓與殷代的司烜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李永迪編,《殷墟出土文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