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入座 —皇帝宴客的座位表
名 稱: 太和殿筵宴座次圖
典 藏 號: 038315
年 代: 清朝1644-1911
拓本尺寸: 高130、寬53 公分
材 質: 紙本
本所所收藏的31萬多件明清時代內閣大庫檔案中,有一件非常特殊的收藏,它既非皇帝頒佈天下的詔書,也非內閣各廳房的文書或大臣們上的題奏本章,更不是精緻的宮廷繪畫,簡而言之,它就是一張座位表。但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座位表,而是清代皇帝於紫禁城中等級最高的太和殿,宴請王公大臣八旗將士,以及外國使節的座位表。
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特色的座位表,究竟有何重要,我們又要如何去想像皇帝宴會的盛況呢?首先我們必須從太和殿的地位談起。
太和殿在紫禁城的宮殿群中,有好幾個第一:首先它在使用功能上是等級最高的殿宇,其高度與量體也是最大的,而它的屋脊也是紫禁城宮殿群的最高點,比紫禁城的大門午門門樓還高。
讓我們想像自己是古代前往紫禁城覲見中國皇帝的使臣;從永定門進入了北京外城,再穿過正陽門進入北京內城,截至此刻就已經過了兩座大城門,四個門洞。再經過大清門(明代為大明門,民國之後改稱中華門,現已不存)穿過千步廊才到了著名的天安門廣場,天子宮闕微露於前。過了護城河上的石橋,穿過了天安門才進入了皇城的範圍。接下來是一座徒設皇帝寶座,卻從無皇帝登臨的端門。接下來又是一大片廣場,俗稱五鳳樓,巍峨的午門就在眼前,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過了午門才算正式進入了紫禁城。
午門之內是另一個寬闊的廣場—太和門廣場,有五座美麗的拱橋架在蜿蜒而又波光粼粼內金水河上。過了拱橋,兩隻活靈活現的青銅獅子,守衛著華麗的太和門,穿過太和門進到了廣闊且肅穆的太和殿廣場,這就是古代官員朝會時站立的地方。算一算在進到太和殿之前,不知已過了多少大門,幾個門洞,幾座橋樑。這還是以中軸線直線進行路線來算。而一路走來開開合合的場景,不斷上下階梯的過程,人的心情也不禁隨之上下起伏。最後立於太和殿前,仰望這包含台基高達35.05公尺的龐然大殿,即使是摩天大樓林立的今日,仍不失其雄偉的氣勢。
就建築位置而言,太和殿位於外朝三大殿之首,與中和殿、保和殿一起建築在三層漢白玉砌成的工字型台基上。光是屋頂上的琉璃鴟尾就有3.4公尺高,重達4300公斤。明清時代國家最重要的典禮皆在此舉行,舉凡皇帝即位(或親政)、大婚、冊立皇后、朝會、命將出征等等。每年的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百官也在此向皇帝朝賀,並由皇帝在此設宴款待王公大臣。能夠獲邀來此殿中參加皇帝的宴會,想必是莫大的光榮。
根據記載,太和殿筵宴的流程是這樣的:在筵宴之日,參加宴會的王公大臣必須著朝服排隊等候,當禮部奏請皇帝進入太和殿之後,在午門城樓上的鐘鼓齊鳴,太和殿前糧的中和韶樂(皇帝的儀仗樂隊)奏「元平之章」,等到皇帝坐上他的金龍寶座之後,音樂才停。接下來鳴靜鞭三下,王公大臣向皇帝行一叩首禮,皇帝賜座,然後才開始進茶進酒進饌,並且各有不同的音樂配合。在大宴中特別挑選身手矯捷的侍衛擔任舞者,他們身著一品朝服跳慶隆舞,這是和滿州人發源地東北地方有關的一種民族舞蹈。
太和殿筵宴是一種禮儀性的宴會,重點不在吃喝,因此在菜色上不見得特別精緻。在儀式結束之後,皇帝啟駕回宮,與會人員恭送畢,也隨之退席,沒吃完的食物可以帶回家。清初一次太和殿筵宴要開二百一十席,用掉一百隻羊,一百瓶酒。乾隆四十五年之後縮減為一百九十一席,但仍需羊八十二隻,酒八十二瓶。太和殿筵宴是宮廷中最高級的宴會,因此並非所有宴會都能在此舉辦,像是公主的婚宴就只能在保和殿舉行,皇后的生日宴也只是在其所居的宮殿中舉辦。
本所所藏的這件座次表,其座位數與例行性三大節宴會規制並不吻合,很可能是當時某次特殊宴會所遺留下來的。從畫面上可以看出,能夠坐在太和殿內的是三品以上官員,其餘人等的席位設在戶外的月台和太和殿廣場上。令人驚訝的是這次的宴會不僅在太和殿內設座位而已,連太和殿廣場都設滿席位(外國使節的座席也設在廣場上)。不知此宴會是否在冬季舉辦,若是的話,北京嚴寒的冬季,經常下雪,受皇帝邀請坐在廣場上的官員們,這一頓飯下來,心中不知是苦還是樂呢?
(陳衍志整理)
參考資料:
1. 劉毅,《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 王鏡輪,《故宮寶卷》,台北,實學社,2003
3. 宇辰編著,《北京皇宮.紫禁城》,北京,人民中國,2000
4. 顧俊,《紫禁城秘錄》,台北,木鐸,1987
5. 《欽定大清會典》,台北,台灣中文書局
典 藏 號: 038315
年 代: 清朝1644-1911
拓本尺寸: 高130、寬53 公分
材 質: 紙本
本所所收藏的31萬多件明清時代內閣大庫檔案中,有一件非常特殊的收藏,它既非皇帝頒佈天下的詔書,也非內閣各廳房的文書或大臣們上的題奏本章,更不是精緻的宮廷繪畫,簡而言之,它就是一張座位表。但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座位表,而是清代皇帝於紫禁城中等級最高的太和殿,宴請王公大臣八旗將士,以及外國使節的座位表。
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特色的座位表,究竟有何重要,我們又要如何去想像皇帝宴會的盛況呢?首先我們必須從太和殿的地位談起。
太和殿在紫禁城的宮殿群中,有好幾個第一:首先它在使用功能上是等級最高的殿宇,其高度與量體也是最大的,而它的屋脊也是紫禁城宮殿群的最高點,比紫禁城的大門午門門樓還高。
讓我們想像自己是古代前往紫禁城覲見中國皇帝的使臣;從永定門進入了北京外城,再穿過正陽門進入北京內城,截至此刻就已經過了兩座大城門,四個門洞。再經過大清門(明代為大明門,民國之後改稱中華門,現已不存)穿過千步廊才到了著名的天安門廣場,天子宮闕微露於前。過了護城河上的石橋,穿過了天安門才進入了皇城的範圍。接下來是一座徒設皇帝寶座,卻從無皇帝登臨的端門。接下來又是一大片廣場,俗稱五鳳樓,巍峨的午門就在眼前,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過了午門才算正式進入了紫禁城。
午門之內是另一個寬闊的廣場—太和門廣場,有五座美麗的拱橋架在蜿蜒而又波光粼粼內金水河上。過了拱橋,兩隻活靈活現的青銅獅子,守衛著華麗的太和門,穿過太和門進到了廣闊且肅穆的太和殿廣場,這就是古代官員朝會時站立的地方。算一算在進到太和殿之前,不知已過了多少大門,幾個門洞,幾座橋樑。這還是以中軸線直線進行路線來算。而一路走來開開合合的場景,不斷上下階梯的過程,人的心情也不禁隨之上下起伏。最後立於太和殿前,仰望這包含台基高達35.05公尺的龐然大殿,即使是摩天大樓林立的今日,仍不失其雄偉的氣勢。
就建築位置而言,太和殿位於外朝三大殿之首,與中和殿、保和殿一起建築在三層漢白玉砌成的工字型台基上。光是屋頂上的琉璃鴟尾就有3.4公尺高,重達4300公斤。明清時代國家最重要的典禮皆在此舉行,舉凡皇帝即位(或親政)、大婚、冊立皇后、朝會、命將出征等等。每年的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百官也在此向皇帝朝賀,並由皇帝在此設宴款待王公大臣。能夠獲邀來此殿中參加皇帝的宴會,想必是莫大的光榮。
根據記載,太和殿筵宴的流程是這樣的:在筵宴之日,參加宴會的王公大臣必須著朝服排隊等候,當禮部奏請皇帝進入太和殿之後,在午門城樓上的鐘鼓齊鳴,太和殿前糧的中和韶樂(皇帝的儀仗樂隊)奏「元平之章」,等到皇帝坐上他的金龍寶座之後,音樂才停。接下來鳴靜鞭三下,王公大臣向皇帝行一叩首禮,皇帝賜座,然後才開始進茶進酒進饌,並且各有不同的音樂配合。在大宴中特別挑選身手矯捷的侍衛擔任舞者,他們身著一品朝服跳慶隆舞,這是和滿州人發源地東北地方有關的一種民族舞蹈。
太和殿筵宴是一種禮儀性的宴會,重點不在吃喝,因此在菜色上不見得特別精緻。在儀式結束之後,皇帝啟駕回宮,與會人員恭送畢,也隨之退席,沒吃完的食物可以帶回家。清初一次太和殿筵宴要開二百一十席,用掉一百隻羊,一百瓶酒。乾隆四十五年之後縮減為一百九十一席,但仍需羊八十二隻,酒八十二瓶。太和殿筵宴是宮廷中最高級的宴會,因此並非所有宴會都能在此舉辦,像是公主的婚宴就只能在保和殿舉行,皇后的生日宴也只是在其所居的宮殿中舉辦。
本所所藏的這件座次表,其座位數與例行性三大節宴會規制並不吻合,很可能是當時某次特殊宴會所遺留下來的。從畫面上可以看出,能夠坐在太和殿內的是三品以上官員,其餘人等的席位設在戶外的月台和太和殿廣場上。令人驚訝的是這次的宴會不僅在太和殿內設座位而已,連太和殿廣場都設滿席位(外國使節的座席也設在廣場上)。不知此宴會是否在冬季舉辦,若是的話,北京嚴寒的冬季,經常下雪,受皇帝邀請坐在廣場上的官員們,這一頓飯下來,心中不知是苦還是樂呢?
(陳衍志整理)
參考資料:
1. 劉毅,《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 王鏡輪,《故宮寶卷》,台北,實學社,2003
3. 宇辰編著,《北京皇宮.紫禁城》,北京,人民中國,2000
4. 顧俊,《紫禁城秘錄》,台北,木鐸,1987
5. 《欽定大清會典》,台北,台灣中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