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氏祠前石室「荊軻刺秦王圖」拓片
「荊軻刺秦王圖」拓片之榜題
武氏祠前石室「荊軻刺秦王圖」拓片
「荊軻刺秦王圖」拓片之榜題
1  /  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名  稱:武氏祠前石室「荊軻刺秦王圖」
典 藏 號: 12766-11
出土地點:山東嘉祥武氏祠前石室
年  代:東漢(西元25-220年)
尺  寸:高66.0,廣92.5公分
畫面描述: 畫面第一層,荊軻刺秦王的畫面中,荊軻右手揚起,一人正面攔抱其腰,匕首刺於柱上,秦王被扯斷的一截袖子,猶飄懸於柱旁。秦武陽則害怕得匍匐在地,樊於期 的頭盛在匣子裡,匣蓋已打開,頭露了出來,秦王手執一璧,倉皇失措地跑抵柱的另一側。榜題是:「荊軻」、「秦武陽」、「(秦王)也」。

「荊軻刺秦王」是各地漢墓、祠堂中最常見的畫象主題之一,在著名的山東嘉祥武氏祠中即出現三處(左石室、前石室和武梁祠),但三者的表現手法略有不同。此一歷史故事,文獻上見於《戰國策‧秦策》、《史記‧刺客列傳》,二者描述頗為接近,然而在畫象的表現上卻與之頗有出入。史載,荊軻是衛國人,祖先來自齊國,遷徙至衛。荊軻好讀書、擊劍,遊歷至燕國,燕太子丹尊之為上卿。秦國掠地至燕國南界時,太子丹恐懼,請荊軻刺劫秦王。荊軻請得秦國降將樊於期首級,帶著督亢地圖,身懷利刃,由燕國勇士秦武陽隨同,以獻地為名赴秦。獻圖時,荊軻捧著裝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則捧著裝有督亢地圖的匣子,走到殿前台階下,秦武陽因恐懼而臉色發白,諸臣皆覺怪異。荊軻回頭朝秦武陽笑了笑,上前謝罪說:「北方鄉野來的粗野之人,沒見過天子,所以心驚膽戰,還請大王海涵,讓他能在大王跟前完成使命。」秦王於是說:「遞上武陽拿來的地圖。」荊軻取過地圖獻上,秦王慢慢展開地圖,當圖卷展到盡頭,匕首便露了出來。荊軻於是以左手捉住秦王衣袖,右手握著匕首朝秦王刺去。秦王大驚,抽身掙脫,衣袖因此被扯斷了,慌忙抽劍,又因緊張,劍長又套得緊,一時拔不出來。荊軻遂緊追秦王,秦王則繞柱逃奔。由於事出突然,大臣們皆驚嚇過甚,不知所措,而無法上前救援。秦國法律規定,殿上侍從大臣皆不許佩帶任何兵器,配有武器的侍衛武官,只能在殿下,沒有秦王的命令,皆不准上殿。正當秦王繞著柱子跑,倉促慌急,不知如何是好時,侍從醫官夏無且(音「居」)用他所捧的藥袋投擊荊軻。這時秦王因左右叫嚷提醒,也才想到可趁機拔出配劍還擊,斬斷荊軻左股。荊軻失去行動能力,不得已擲出匕首,匕首僅中銅柱。秦王於是再砍荊軻八劍,荊軻自知事敗,倚柱笑罵:「此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立約歸還土地,以報太子之恩。」

以上是文獻所載「荊軻刺秦王」一事的始末。不過,由武氏祠「荊軻刺秦王圖」看來,首先,畫面上並無所謂的「督亢地圖」;其次,也無夏無且投藥囊擊荊軻的相關描述,僅見一人攔腰截抱荊軻,不能確定其人是否就是夏無且。由此可知,荊軻的故事在漢代應曾有不同的傳本。這個不同的傳本,有可能即是以盛裝樊於期頭的盒子為關鍵(匕首或許就是藏在這裡)。事實上,文獻如《三秦記》(《太平御覽》卷701〈服用部〉)、《燕丹子》關於此事的記載,便與我們所熟知的情況並不一樣,這其中有不少流傳於民間,卻沒有受到太史公青睞的故事情節。而武氏祠左石室的這幅「荊軻刺秦王圖」上,還有一點也與《史記》的描述不符,即秦王手中所持之璧。關於秦王與璧,也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即「藺相如完璧歸趙」。故事大意是說,趙惠文王時,有人來獻珍寶「和氏璧」,此事被秦昭王知道了,派人告訴趙王,「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後經趙臣繆賢門客藺相如用巧計,遣人暗將和氏璧從秦國送歸趙國。不過,此幅「荊軻刺秦王圖」上之所以出現秦王執璧的畫面,是工匠將原本的兩事兩圖合併,或是這背後另有一段漢代畫匠所熟悉,卻為《史記》不取,今人所不知的故事,亦猶未可知。總之,漢畫中的歷史故事,即便是文獻中可考,情節也未必與之相符。
(施品曲)

參考資料:
1.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2.邢義田,〈格套、榜題、文獻與畫象解釋—以一個失傳的「七女為父報仇」漢畫故事為例〉,《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年),頁183-234。
3.朱錫祿編著,《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6年),頁30-31。
4.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祠墓群石刻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