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H127發掘七十週年紀念特展
YH127發掘七十週年紀念特展
1  /  1

YH127發掘七十週年紀念特展

1899年安陽殷虛甲骨被確認是殷商文物之後,即面臨了被私挖濫掘、高價收購的命運,出土總量恐有數萬件之多。民國17年中央研究院創設歷史語言研究所,隨即派遣通訊員董作賓先生前往河南安陽小屯村調查甲骨文出土情形。董作賓先生在報告中闡述應立即進行全面性調查的迫切性,以便保存地下珍貴的文物。這個建議得到院長蔡元培先生的支持,此後,史語所在十年之間共進行了十五次的考古發掘。安陽殷虛是中國國人首次獨立進行的科學考古發掘,同時也是將西方現代考古學的科學方法導入甲骨學研究領域的創舉,因而得以突破了傳統金石學和史料學的局限。

史語所在安陽殷虛十五次的發掘,出土了質量俱豐的文物,包括11座商王大墓,1300個祭祀坑、車馬坑、陪葬坑;商代的宮殿、宗廟區、祭壇;以及商王與貴族占卜記事的甲骨等。這些遺址、遺物,蘊涵了當時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訊息,是我們了解、重構商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關鍵,例如董作賓先生研究第三次大連坑發掘出土的「大龜四版」,發表了〈大龜四版考釋〉(1931),確立了「貞人」說為斷代與探索殷商時期占卜制度的基礎,在學術上得到了重大的突破。

就甲骨而言,除了第十、十一、十二次發掘之外,每次都有甲骨的出土,其中尤以第十三次發掘YH127甲骨坑最為重要。YH127甲骨坑裏埋藏了三千年前商代最珍貴的知識寶庫,它的發掘也最富戲劇性。就讓時光倒退,我們回到民國25年6月12日的傍晚,史語所的一群年輕考古家在坑壁間發現了一片字甲,如往常一樣,以為稍事清理即可。沒想到越往下挖,發現的字甲越多,竟然在直徑約2公尺,深度約4.8公尺的泥土中都層層疊滿了這些甲骨﹗為了甲骨的安全起見﹐石璋如先生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將「甲骨坑」變成「甲骨柱」,運回南京史語所本部進行室內發掘。這種創新的構想,成為後來發掘甲骨出土實用的方法之一。

YH127坑出土的甲骨有幾個其他出土地所罕見的特色﹐例如﹕1.商代貞人的毛筆真跡。2.商代貞人為了美觀,往往在卜兆之上再用刀加以刻劃的痕跡-「刻兆」。3.埋藏三千多年卜骨上的硃砂或墨色﹐至今依然保有鮮明的色采。4.甲骨上的文字,不只是商王及貴族占卜的記錄﹐往往也記載各地貢龜的數量,或是商王視察的記錄。5.也有一種稱為改制的背甲,中間鑿孔可以貫穿連接起來,可能就是『典冊』之『冊』字的象形。

這些從安陽殷虛出土的甲骨先被運到南京整理,因戰亂關係再輾轉運到長沙、桂林、昆明、楊梅、南港。這一路漫長的奔波,完整的甲骨也容易破碎,另外無以數計的甲骨碎片仍需要靠甲骨學家一片一片的綴合起來,以便研究甲骨的內容。

藉由甲骨文與傳世史料相互研考,讓學者找到了足以反駁當時盛行疑古風潮十分堅實的證據,學界對於古史內容以及經典文獻不再完全存疑,並積極利用考古遺物去印證歷史文獻的正確性,以及澄清歷史文獻裡疑問處,讓傳說中的商代正式進入歷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