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1  /  4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開幕:2013年11月23日(星期六)

董作賓先生是甲骨發掘與研究的一代宗師。

董作賓,字彥堂;因仰慕同鄉張平子,別署平廬。1895年3月20日生於河南南陽,1963年11月23日卒於臺北。董先生是一位熱情追求知識,奮發自修成功的學人。早年因家境並不寬裕,曾以經商、賣書、教書、辦報為生。1928年,史語所籌備處於廣州成立,董先生受聘為通信員,負責調查洛陽石經及殷墟甲骨出土情形,確知甲骨挖掘猶未盡,即擬訂發掘計畫。同年8月,改聘為編輯員,主持殷墟第一次試掘工作,撰寫發掘報告。李濟稱讚其報告書云:「為我們在殷墟的繼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董作賓對甲骨學以及殷商史研究的幾項重大貢獻:發表〈大龜四版考釋〉(1931),確定了「貞人」說;提出甲骨五個分期,十個斷代標準,為甲骨文研究方法之重大突破;企圖以科學方法推尋古曆,重建殷曆,著有《殷曆譜》(1945)。

今年適逢董作賓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本館舉辦「鑿破鴻蒙」特展,以紀念董作賓對甲骨學的開創之功。

本次特展起迄時間別具意義。1928年10月13日董先生主持安陽殷墟發掘,因此,我們選在10月開展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閉展時間則選在董先生120歲冥誕的3月份。

此次展覽包含「重慶到台北──甲骨主題展」、「平廬生活──檔案文書、學術札記、篆刻與文房用品」及「翰墨會友──董作賓甲骨書法」,由這三大主題,一一見證董先生的學術成就、藝術造詣與友朋風義。
壹、重慶到臺北──甲骨主題展
1942年12月25日,第三次全國美展在重慶舉行。主辦單位原本要求以殷墟出土美術品參展,但因種種原因,傅斯年所長幾番思量後,決定「只以殷墟出土之各期甲骨文字十餘項,詳具說明,由董作賓先生親自送會展覽。」這次展覽,董作賓選了殷墟出土的甲骨五十件,重點放在「從盤庚到帝辛,五個時期的甲骨文字」。 為了紀念董先生,我們將這五十件甲骨在臺北「移地」展覽,以最大的程度再現當年展品的原貌。除了重現第三次全國美展的五十件甲骨,另外,也標示出近五十年來這些甲骨新綴合的成果。如甲骨有新綴合,將原拓用黑色表示,而加綴部分,則刷淡拓片,以示區別。 這個「甲骨主題展」是具有學術價值,足以看出董先生當時對甲骨分期、斷代的看法,可謂是甲骨文研究方法的重大創獲與突破。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董先生當年的努力與成就;也期望觀眾可以透過甲骨文了解商代,更可以認識甲骨文字的不同風格,以及董先生甲骨書法藝術的特色與創作個性。
壹、重慶到臺北──甲骨主題展
壹、重慶到臺北──甲骨主題展
1  /  1
貳、平廬生活──檔案文書、學術札記、篆刻與文房用品
「平廬」是董作賓先生的別署。1940年初董先生於雲南昆明龍泉鎮的新居落成,傅斯年先生曾題「平廬」橫額相贈。我們希望「平廬生活」這個主題,能重現董先生學術研究的精神、學人之間的情誼以及日常生活的藝術品味。 我們從史語所檔案選了幾件關於《殷虛文字甲編》出版前,董作賓與史語所的前輩,即使遇到種種困難,仍不畏艱難,終至成功的辛苦過程。同時也展出董先生致函嚴一萍,及胡適致函嚴一萍的書信,作為當時學人間往來互動的最佳見證。另外還有董先生利用出土甲骨進行研究,所寫的學術札記及甲骨摹寫本,一絲不苟,筆筆精到,讓我們瞭解董先生甲骨研究的學思過程。 學術研究之外,董先生仍有多方面的興趣,從《平廬文存》中不難看出包羅萬象的內容,我們從現存董先生遺物中整理出一些董先生珍藏、或其朋友贈與的印章;另,刻有「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延年益壽」吉語的圓盒木雕,及生前使用的石硯、青花筆洗等文房用品,藉以懷想董先生當年寫作景況。
貳、平廬生活──檔案文書、學術札記、篆刻與文房用品
貳、平廬生活──檔案文書、學術札記、篆刻與文房用品
1  /  1
叁、翰墨會友──董作賓甲骨書法
胡適先生曾說:「我從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幾乎沒有一家中國朋友或美國的中國學者家中沒有董作賓的甲骨文。」 董先生不只是甲骨學者,同時也是甲骨書法藝術家。董先生認為:「甲骨卜辭的文法古奧,原文不易瞭解,於是為了供應一般社會的欣賞,把舊酒裝入新瓶,把甲骨字集成聯語詩文,寫成屏幅楹聯,以便觀覽。」這些集甲骨文字的聯語或詩詞,成為董作賓書法作品最常出現的內容。於是乎埋在地下三千多年的古董,一躍而飛上大雅之堂,儼然成為最時髦的藝術品了。 規劃此展時,我們以與董先生直接交往的友朋為主軸,讓每件作品的背後都是一個故事,而不單只是一件美術品而已。以董作賓與臺靜農、莊嚴為例,1922年董先生與臺先生都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旁聽生,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成立後,董、臺、莊三人都在國學門讀書、做事,成了莫逆之交,渡海來臺之後,更成一生知己。像這樣的交情,其筆墨往來更有筆墨以外的風華。
叁、翰墨會友──董作賓甲骨書法
叁、翰墨會友──董作賓甲骨書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