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物裡的故事
文物裡的故事
1  /  1

文物裡的故事

文物裡有故事,那又是怎麼樣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今年製作了5集文物故事影片,邀請本所研究人員為大家聊聊文物透露的蛛絲馬跡。



第一集 李修平老師主講「上古中國兵器之王:不可不知的青銅戈冷知識」


戈是上古中國常見的武器。
戈的材質非常多樣,有鉛做的、玉質,以及常常見到的青銅材質。不同材質的戈有不同的用途。
在影劇作品裡頭見到的長戈,是因為車戰的需求而發展成這個樣態。但根據歷史語言研究所發掘的1004商王大墓出土結果,戈在商代是近戰的武器呢。
快來看看更多關於戈的知識吧。



第二集 林圭偵老師主講「殷商時代人、物的流動與同位素分析」


1928年到1937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發掘工作,這些考古發掘成果讓我們得以一窺殷商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工藝成就。
早期,我們大多是透過肉眼觀察這些殷商出土文物。
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在同位素科學分析方法的運用下,我們能更瞭解殷商時代的環境狀況,以及人、物流動的訊息。



第三集 劉欣寧老師主講「居延漢簡中的戍卒與契約」


居延漢簡是漢代邊塞遺留下來的簡牘文書,紀錄了西漢中晚期到東漢初,當地軍民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活動情形。
在史語所研究人員的整理下,發現居延漢簡中有很多交易紀錄。其中,來自外地的戍卒與當地人之間的紡織品交易行為,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戍卒到邊地戍守時,還會攜帶紡織品赴任?
身為外地人的戍卒與居延當地人進行交易時,又是如何保障彼此的買賣行為呢?
就讓我們透過居延漢簡上的信息,來了解漢代交易契約與驗證方式。



第四集 王冠文老師主講「文物的足跡:臺灣古代玻璃飾品的海上之旅」


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玻璃飾品五顏六色,很難從外觀分辨它們各自的不同。透過化學分析,我們得知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玻璃飾品,來自西亞、南亞與中國等地。這些來各地的玻璃飾品,它們的成分有什麼差別?它們又各是什麼時候出現在臺灣的呢?一起來趟臺灣考古出土玻璃飾品的知識旅程吧。



第五集 陳韻如老師主講「墓誌銘的虛與實——談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


墓誌銘是古代中國一種以紀念亡者為目的所做的傳記,撰寫目的有兩種:一是向生者介紹、紀念亡者,與保存亡者的生平事蹟;二是向死後的世界引介亡者。寫作風格常是隱惡揚善,虛虛實實。有關墓誌銘這項史料,就讓我們透過宋代文豪蘇軾為過世乳母任氏所撰寫「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來一探墓誌銘的製作方式、內容撰寫格式,以及當中的虛、實。